日韩欧美综合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清溪鎮欄目 > 聚焦清溪 > 熱點專題 > 東莞市清溪鎮政務公開事項標準目錄 > 公共文化服務

東莞文學院簽約作品《譚嗣同》專場分享會走進清溪 文學大咖云集 感受文學作品魅力

來源: 本網 發布時間: 2023-11-03

  為帶動更多的人民群眾走進文藝課堂,更好地去感受文學的魅力,同時為清溪高質量發展貢獻文藝力量,10月30日,由東莞市文聯、東莞市作協、清溪鎮文化服務中心和清溪鎮文聯聯合舉辦的東莞文學院簽約作品《譚嗣同》專場分享會走進清溪鎮。彭曉玲攜新作長篇歷史小說《譚嗣同》做客清溪百子書院,與書友相聚暢談,引領書友走進中國近代改革先驅譚嗣同的內心世界與人生軌跡。

  東莞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胡磊,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松,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晏杰雄,廣東省作協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丁燕,東莞市文聯主席團成員、東莞市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聶艷等嘉賓,東莞市作協、朗協、音協代表,清溪鎮領導錢暖枝,清溪鎮文化服務中心、鎮文聯和各協會負責人,百子書院負責人以及50余名書友參加了本次分享會。

  長篇歷史小說《譚嗣同》是由中國作協會員、湖南省作協全委會委員、瀏陽市文聯副主席彭曉玲耗時三年半創作而成,是其在創作《尋訪譚嗣同》歷史散文集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計62章、99萬字,全景式展現了在晚清社會急劇動蕩變化的時代背景下,譚嗣同迅速成長為維新變法志士、最終慷慨獻身的偉大生命歷程。

  東莞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胡磊主持分享會,以面對面訪談的形式進行。作者彭曉玲將自己的寫作緣起、創作歷程和感想娓娓道來,分享創作背后的故事。她動情地說,自己之所以要花大力氣寫這樣一部與自己以往創作風格不同的作品,不僅僅是被譚嗣同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同時也是被歷史責任感和文學使命感鞭策著。

  “譚嗣同并不單純是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也是血肉豐滿、可親可敬的?!迸頃粤嶂毖?,幾年時間的閱讀、尋訪和寫作,讓她對譚嗣同生出了更多的敬仰之情,更體悟到譚嗣同一生深邃的精神內蘊值得世人去追尋。希望大家閱讀長篇歷史小說《譚嗣同》,能全面地認識譚嗣同的人道精神、民族大愛、獨立人格和悲憫情懷,從而繼承先輩遺志,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勇往直前、砥礪奮進。

  在分享環節中,現場的文學“大咖”紛紛上臺分享,對作品進行了精彩點評。書友們也積極交流,分享了各自的閱讀感受。

  東莞市作協理事王康銀認為,深入挖掘研究譚嗣同的生平和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而長篇小說《譚嗣同》歷史與現實交融,思想與藝術并舉,是一部布局宏大,筆觸細膩而充滿張力的優秀小說。

  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數字藝術館館長邱春林表示,閱讀《譚嗣同》“大感震驚”,一是震驚于貫注其中的剛猛雄健的家國情懷,線索清晰、情節跌宕,讀起來令人蕩氣回腸;二是震驚于這部長篇小說所具有的厚重與深廣,文學性與歷史性交相輝映;三是震驚于作者沉甸甸的歷史擔當和文學使命感,是作者的嘔心瀝血,寫出了一個鮮活、真實、可信的歷史人物。

  廣東省作協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丁燕則被作者彭曉玲走出局限、拓寬寫作疆域的創作韌勁所打動,她認為,作者擺脫了文體的局限、不重復自己的創作風格;作品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拓寬審美視野;跨越了性別局限,寫出了這部近百萬字的名人長篇歷史小說。這種勇于突破,銳意創新的精神,實屬不易,值得廣大文學愛好者學習。

  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晏杰雄認為,作者彭曉玲以詳實的資料、豐沛的史實對照和耐心的實地考察為支撐,寫下的是血肉豐滿、富有情懷的《譚嗣同》。作者有自己獨特的敘事和美學風格,文字細膩豐盈又雋永深刻,細節扎實又耐人尋味。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松感嘆作者彭曉玲的文字、思想和才情,為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點贊,認為這是一部多側面、多維度且具有相當高度的歷史人物塑造之書,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和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作品主人公生動的細節與鮮活的肌理。

  分享會結束后,東莞市文聯主席團成員、東莞市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聶艷向百子書院頒發“中國作家第一村文學駐創基地”牌匾。據悉,百子書院作為文學駐創基地之一,將為作家提供創作平臺,不定期開展文學活動,進一步推動文藝作品創作,助力清溪打造“文化大鎮”。

  作者彭曉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十四屆高研班學員,湖南省作協全委會委員,湖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湖南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瀏陽市文聯副主席。有作品曾刊發于《中國作家》《散文》《長城》《清明》《湖南文學》《湘江文藝》《文藝報》《文學報》等報刊,曾出版散文集《紅石頭的舞蹈》《掛在城市上空的憂傷》《蒼茫瀟湘》《尋訪譚嗣同》,地域文化散文《民歌婉轉潤瀏陽》《瀏陽非遺》(上),長篇紀實《空巢:鄉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啟示錄》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