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沁心脾,艾草青青映初心。在端午至六一佳節之際,清溪鎮“陽光雨”精品服務項目走進清溪鎮百子論文公益互助中心,以“粽香艾韻訪賢德 ,聯袂傳薪踐初心”為主題,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探訪先進模范系列活動。三場探訪,三場對話,老干部的經驗傳承、地方文化的根脈賡續、非遺藝術的創新探索,在粽葉清香與艾草芬芳中交織成一曲初心不渝的文明贊歌。
在陳容輝同志簡樸的家中,一摞摞泛黃的筆記本記錄著這位老關工委主任二十載躬耕青少年工作的點滴。從“五老”隊伍建設到困境兒童幫扶,從紅色基因傳承到心理健康疏導,陳老如數家珍。他輕撫著2003年首屆“老少結對”活動的合影,感慨道:“關心下一代不是口號,是要用腳步丈量每個孩子的成長路?!敝驹刚邆凂雎犞叭N近”工作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青少年,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下“社區四點半課堂”“銀發講師團”等鮮活經驗。臨別時,陳老將珍藏的《關工札記》贈予志愿團隊,扉頁上“以心換心,以愛育愛”的寄語,恰似端午艾草,雖質樸卻芬芳雋永。
踏入徐譚送老師的書房,樟木書柜間彌漫著油墨清香?!肚逑傊尽肪幾胧指鍖訉盈B疊,泛黃的縣志殘卷整整齊齊,纖塵不染,勾勒出千年客家古鎮的文脈圖譜。徐老師指著民國年間的《清溪圩》娓娓道來:高華麒麟的鏗鏘鼓點曾響徹清溪墟市,百年圍屋的黃土墻銘刻著鹿城往事,革命年代“清溪八烈士”的故事更讓年輕志愿者紅了眼眶?!靶拗静皇菓雅f,是要讓歷史成為照亮未來的燈?!毙熳T送老師展示著鎮志原稿,文字記錄重現客家山歌熱鬧場景。志愿者們輕撫著鎮志扉頁發黃的照片,觸摸到的不只是往昔,更是文化自信的當代注腳。
來到秋之韻民樂團主要創始人李火才老師家中,八十多歲的李火才老師手持百年龍頭二胡,示范著《賽馬》的跳弓技法。從非遺“客家山歌”的采風錄音,到將電子混響融入《茉莉花》的創新編曲,這位民樂守藝人用三十年時光架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志愿者們嘗試用AI作曲輔助系統,在《百鳥朝鳳》的笛韻中感受科技賦予民樂的新生。李火才老師輕撫著弟子用激光雕刻裝飾的月琴感嘆:“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要像端午龍舟,既守得住根,又劃得出新航道?!碑斍嗄陿肥钟脭底忠纛l技術還原老藝人的唱腔時,滿室清音仿佛穿越時空的對話。
三場探訪,三個對話,三次傳遞。當志愿者們將裹著紅豆沙的“初心粽”送到模范手中時,粽葉包裹的不僅是傳統滋味,更是對“傳薪者”的崇高致敬。艾草依舊青青,文明薪火永續,這場關于初心的對話,永遠在路上,永遠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