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综合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清溪鎮欄目 > 走進清溪 > 清溪概況 > 人文歷史

人文歷史

來源: 本網 發布時間: 2024-07-29

2.jpg

  清溪,鐘靈毓秀,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是一個有9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自宋代中葉起,始有人遷徙而來。明朝洪武年間,客家人開始遷入,明清鼎革年間,大量涌入,繁衍生息,以迄至今。

  在清溪鎮松崗村北部發現的碗窯遺址,被廣東省文物局評為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當中“十大發現之首”,是目前珠三角地區發現的工藝流程遺存保存最為完整的窯址之一。此外,清溪境內尚存碉樓53座,大多建于清代和民國時期;清溪銀瓶山森林公園內保存著20多畝清朝末年所種的古油茶林,以及數量眾多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明清古梯田;鐵場村內保存著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的客家圍屋;大利村內保存著建于明朝宣德年間的譚仙廟,距今已有680年(“文革”時遭破壞,1987年重建);清廈村內保存著有近400年歷史的武帝廟,以及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260多年的南山曾公祠;上元村內保存著興建于1859年的龍嶺古廟。

  清溪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革命老區,民國初年清溪人民就有響應孫中山先生革命政府剪辮子的革命運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清溪熱血青年前赴后繼參加革命,共有67名優秀兒女犧牲??谷諔馉幤陂g,清溪是廣九路東游擊隊活動中心之一,1944年春建立以共產黨員張松鶴為首的抗日民主鄉政權。位于清溪鎮鐵場村的廣緣庵,始建于明代晚期,抗日戰爭期間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活動基地;1945年,路東縣委在此舉辦干部培訓班,被譽為惠東寶的“小延安”。位于清溪鎮重河村的苦草洞,1939年12月,中共東寶聯合縣委機關從白花洞轉移到苦草洞;1939年元旦,東莞抗日模范壯丁隊、東寶惠邊抗日游擊隊第一大隊和各區地方黨的抗日武裝集中到苦草洞整訓,并編成“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鎮內其他革命遺址還有位于銀屏山的抗日基地兵營口、位于大王山的防空洞等。

  在清溪,客家文化與嶺南文化融合發展、交相輝映,客家傳統文化藝術在清溪得到了傳承和發展,清溪客家山歌、麒麟舞、客家民俗舞蹈和本土自制的微電影,先后獲得“文化中國·2008維也納金色大廳文藝晚會演出金獎”“第23屆倫敦創意文化節華語微電影周最佳影片”等國際獎項,以及“群星獎”“百花獎”等國家獎項,清溪彩扎麒麟制作技藝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溪麒麟舞、客家山歌已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溪客家釀酒已列入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返回頂部打印頁面關閉本頁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