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综合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清溪鎮欄目 > 文旅清溪 > 文化惠民 > 文化品牌

新中國雕塑事業奠基人張松鶴的人生如同一個大寫的“傳奇” 革命與藝術點亮歲月光芒

來源: 本網 發布時間: 2022-08-19

  民族于危難時投筆從戎,親歷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華南抗日游擊戰、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時,重拾雕刀畫筆,塑造人民領袖形象、刻畫共和國英雄——這就是新中國雕塑事業奠基人張松鶴的精彩人生,用他的詩句“英雄祖國英雄樹,唯慕英雄畫英雄”,可以反映出他的一生,如同一個大寫的“傳奇”。

  明顯有別于其他藝術家的生活閱歷和生活體驗,使張松鶴能夠更加深刻和真實地表現歷史題材,表現對祖國的熱愛和對英雄的崇敬。他以自己的才華、情感和汗水,賦頑石以生命,現歷史于真實。

  “生于草根,刻苦求藝;矢志報國,追求真理;勇御外敵,淡泊功利;甘為工匠,只爭朝夕?!边@就是出生于清溪、經歷過抗戰和解放戰爭,成就于雕塑繪畫藝術,學無止境的“松鶴精神”,它也是東莞人民永遠的精神財富。

  張松鶴之子 張方/指導

  東莞日報記者:張喜林/整理


生平     革命經歷貫穿于藝術生涯

  1912年10月10日,張松鶴生于東莞市清溪鎮柏朗村。幼年因家貧而輟學放牛,十七歲才念完小學。1930年春,得到在南美洲做工的哥哥的資助,他到廣州學畫炭像。期間,他得知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名師薈萃,為此,他為能報考該校而苦讀夜校,補習中學文化,并于同年秋考入廣州美術??茖W校西洋畫科。

875 松鶴集.jpg

  張松鶴曾在廣州中山公園看到過孫中山塑像,對以立體手法表現人物的生動藝術形式贊嘆不已,便選修了雕塑課。很快,他被曾留學美國、法國和意大利的陳錫鈞老師精湛的歐洲古典主義雕塑造詣所折服,遂萌發對雕塑的熱愛,并打下后來輝煌雕塑藝術人生的扎實基礎。

  在校期間,他與同學陳煙橋、賴少其參加了由年輕助教李樺發起的版畫會。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先在家鄉鹿鳴學校當老師,后向本村鄉紳籌款,開辦了柏朗小學,任首任校長。

  1936年初,張松鶴從自廣州回鄉的堂兄處得知,日軍向華北增兵挑釁,粵軍要北上“反蔣抗日”并征召愛國知識青年。為救國于危難,張松鶴決定投筆從戎。之后,加入粵軍的張松鶴,激情繪制抗日宣傳畫。然而,“反蔣抗日”的“兩廣事變”僅三個月后就被瓦解,就在他因失望而產生去意時,“七七事變”爆發。張松鶴告別了家人,隨部隊開赴上海前線。他參加了淞滬會戰、江陰保衛戰、鎮江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在與戰友英勇殺敵的同時,也目睹了國民黨軍指揮混亂、潰兵四處搶掠、武力爭搶民船等亂象。張松鶴不堪再忍受粵軍的官僚腐化和丟棄傷兵的行為,在隨部隊回撤粵北休整時,借1938年春節休假,離開了粵軍。

  回鄉后的張松鶴立即投入抗日浪潮,并于同年六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受黨組織委派,組建“清溪鄉民眾抗日自衛大隊”,后改編為“東莞民眾抗日自衛團”第32大隊并任大隊長,后又任“東寶惠邊抗日游擊大隊”第二大隊副大隊長。黨組織委派他從事地下工作。他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先后在惠陽、東莞、寶安等地的多所小學及中學建立情報站,收集傳遞情報,團結進步人士,發展進步青年。他多次歷險后,因身份暴露而轉移加入民運隊,參加了中國抗戰史上著名的“搶救文化人”行動。

  1944年,張松鶴受命回到清溪,建立起抗日民主區政府,被選為區長、聯區主任。1946年,張松鶴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煙臺解放區。解放戰爭中,他任兩廣縱隊《行軍畫報》《行軍快報》《進軍周刊》主編,并轉戰華北戰場,歷經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之后,他接受組織安排,轉業到華北大學,擔任三部美術系導師及班主任,從此重拾畫筆,回歸藝術生涯。

  1949年4月,張松鶴隨華北大學遷入北平,任北京人民美術工作室美術創作組副組長。他創作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枚毛主席浮雕像《新中國締造者》,以及第一座毛主席胸像《開國領袖》。從此,張松鶴創作的《毛主席像》浮雕及圓雕暢銷全國各地,成為著名的紅色藝術陳列品。上世紀七十年代,僅以《新中國領袖》浮雕像制成的毛主席像章就超過了10億枚。

  1949年末,張松鶴負責的新中國第一座紀念雕塑建筑群——《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群雕》創作及塑造的成功,使他成為“新中國雕塑事業奠基人”。也由于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成績,使他得以參與主持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籌劃、創作及塑造工作,并以游擊戰爭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創作了《抗日游擊戰》浮雕畫稿,之后,在夫人陳淑光協助下,創作塑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上不朽的浮雕,成為新中國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

  “我父親從一個出身于貧苦雇農家庭的放牛娃,成長為一個藝術巨匠,離不開對藝術的熱愛、刻苦和執著,離不開忘我工作的艱苦,離不開對功名的淡泊。而經歷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抗日游擊戰、解放戰爭,又在他的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也影響著他后來的藝術創作。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種信仰和情懷?!睆埶生Q的兒子張方回顧父親的藝術人生時,如此評價道。

  經典   在紅色作品中彰顯革命信仰

  由于張松鶴畫毛澤東像最多,水平也高,所以在1950年,在延安魯藝任教的辛莽受胡喬木委托,邀請張松鶴、左輝共同繪制毛澤東巨幅畫像。對于那個年代的藝術人而言,這是莫大的認可。張松鶴的創作自此步入一個高峰期。

  1952年,新中國老一輩的八位雕塑家集中在北京,開始設計和制作人民英雄紀念碑,張松鶴便是其中的一位。當時,張松鶴和從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本科畢業的夫人陳淑光,一同擔任紀念碑西南面的浮雕《抗日游擊戰》的創作。

875張松鶴在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抗日游擊戰》 (7).jpg

  為了更完整了解歷史,張松鶴他們不僅請范文瀾講解近代史,還深入實踐到大同、平遙、重慶大足、甘肅麥積山等地進行考察研究,并深入體驗生活,收集工農兵的形象,以求雕塑達到形象性與思想性的完美結合。

  進入制作階段后,張松鶴就在天安門廣場西側建設指揮部搭建的工棚里, 每天24小時,工作生活都在那里。多少次,每當拿起筆,自己隨東江縱隊轉戰南北10余年的戎馬生涯便浮現于腦海;每當刻刀在手,眼前就閃現當年和戰友出生入死的一幕幕。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蛟S正因此,張松鶴在設計雕塑稿子時,特別注重抗日游擊戰爭的場景和氛圍的營造,在雕塑中加入了青松、高粱等形象,突出青紗帳等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但是,他的畫稿一開始并不被看好,專家組的幾位雕塑家認為繪畫性太強,主體人物不突出,建議修改。對藝術執著的張松鶴堅持自己的意見,盡力解釋。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件融入他深厚革命情懷的作品,仍備受人們稱贊。

  力量    仰慕魯迅的風骨精神

  “張松鶴對毛主席、對黨懷著無限的忠誠,他不斷雕塑毛主席像。在那個年代,群眾都很需要毛主席的雕塑和畫像,而張松鶴對毛主席的形象理解得很好,畫的像最多,水平也高,雕塑出來的毛主席像,都是群眾喜歡的風格?!睆埶生Q的夫人陳淑光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這樣說,“作為一名對黨的事業懷著炙熱信仰的藝術家,張松鶴終其一生,都在用心謳歌他為之奮斗過的革命事業?!?/p>

875 革命藝術家張松鶴(康欽華攝).jpg

  除了雕塑大量的毛主席像,張松鶴還創作了大量魯迅的雕塑,有著名的浮雕《魯迅像》《魯迅半身石雕像》等。陳淑光說:“張松鶴特別崇拜魯迅先生,仰慕他那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骨氣?!?/p>

  為了能把魯迅的那種骨氣塑造出來,在為魯迅塑像之前,張松鶴專程到北京魯迅博物館參觀,還親自把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請到北京畫院舊址胡同雕塑室來,聽他講述魯迅的生活、形象、衣著等,并獲得大量的魯迅先生生活照片。這樣,張松鶴腦子里就誕生了一個活生生的魯迅形象。他前后為魯迅塑了三個像,其中,發行量巨大的《魯迅全集》一、二、三版上的封面浮雕像流傳最廣。

  反哺    用書畫籌款重建家鄉小學

  晚年的張松鶴對故鄉充滿著眷戀,退休后,他選擇回到家鄉安度晚年。在清溪的日子里,張松鶴把對山水和花鳥的情感寄寓于宣紙與筆墨之中,筆鋒日漸蒼勁。荔枝是他最喜歡并有獨到見解的題材,他集西畫素描功力和中國水墨技巧為一體的畫法,自成一體。

  有一天,清溪浮崗村原黨支部書記劉馬安來到張松鶴家里,寒暄過后便提出了請求:家鄉文明小學早已破舊不堪,村里財政還不寬裕,能否用書畫幫助村里籌款重建文明小學?張松鶴立即回應:“支持教育事業本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更何況這是本村自己就讀過的小學。一定要把小學教學樓建起來?!?/p>

革命藝術家張松鶴在清溪故居進行創作.jpg

  就這樣,每一位捐款的港臺商人,根據不同的捐款標的,可以得到一幅他的書法或繪畫,直至三層高的教學樓蓋了起來。

  2001年重陽節,張松鶴不慎摔了一跤,摔裂了大腿骨,半年的臥床生活,使得他的身體嚴重衰退,多數時間只能坐在輪椅上。然而,他每天必做的事就是作畫。在輪椅上創作寫意畫,難度可想而知。而隨著身體衰弱及被診斷為晚期青光眼,視力嚴重下降,他作畫時要靠助手用手攙扶著進行。他這是用生命作畫,以毅力與生命所剩的時間賽跑。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他去世幾周前。


  代表作品

  ●《新中國締造者》浮雕,1950年初(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開國領袖》圓雕,1949年(全國大量復制)

  ●《沖鋒陷陣》《協同作戰》圓雕,《支前》《參軍》浮雕,1950年-1952年(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毛主席頭像》浮雕,1951年(第一屆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毛主席像章》以及多種獎章原版)

  ●《抗日游擊戰》浮雕,1953年-1958年(人民英雄紀念碑)

  ●《抗日戰士像》圓雕,1958年(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藏)

  ●《運籌帷幄》圓雕,195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毛主席胸像》圓雕,1959年-1971年(多種尺寸,全國大量復制)

  ●《毛主席立像》圓雕,1959年-1971年(多種尺寸,全國大量復制)

  ●《毛主席坐像》圓雕,1977年(合作,毛主席紀念堂藏)

  ●《馬克思和恩格斯像》浮雕,1962年(德國特里爾馬克思故居紀念館藏)

  ●《魯迅半身像》圓雕,1972年(中國美術館、魯迅博物館藏)

  ●《魯迅頭像》浮雕,1972年(魯迅全集封面、魯迅紀念郵票、魯迅文學獎獎章)

  ●《抗日烽火》《解放凱歌》等(浮雕),1984年-2000年(深圳烈士紀念碑、惠州東江烈士紀念碑、清溪烈士紀念碑)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