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您已進入導航區1,本區域含有7個鏈接,按下Tab鍵瀏覽信息
-
2024-12-11 10:39 -
來源: 本站 -
【字體: 大 中 小】 打印 -
分享到:
提示:您已離開導航區1
羅少彥
1897年6月22日,羅少彥出生于廣東省東莞縣橋頭逕背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先后就讀于北京警監學校、北京大學。
1924年,羅少彥北大畢業后回到南方。1925年,在梧州培正中學任國文教員,與梧州共產黨人交上朋友;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根據黨的指示,利用他在梧州培正中學任國文教員的機會,積極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發動組織學生起來參加愛國反帝斗爭,在梧州學生革命運動中產生了很大影響。1926年春,他遭學校解聘,黨組織安排他到梧州《民國日報》任編輯;同年7月,黨組織將他派往南寧,任《革命之花》雜志社編輯。不久,中共南寧地委成立,羅少彥任中共南寧地委書記。1927年4月,又被選為中共廣西地委委員。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廣西反動派也加緊搜捕和追殺共產黨員。羅少彥面對白色恐怖,不顧自己的安危,為被捕人員四處奔走,親自組織策劃,通過各種途徑聯絡和照料被捕的人員,設法營救他們。同年8月,由于叛徒的出賣,羅少彥和他的妻子陳玉梅同時被捕。在國民黨刑訊室里,羅少彥表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寧死不屈的高尚品質。
1929年6月,蔣桂戰爭爆發后,通過黨組織營救,羅少彥等人被獲釋出獄。就任南寧教導總隊政治教官。隨后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警備第4大隊第1營任教導員,為改造這支舊軍隊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使廣大官兵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從軍事上和組織上做好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12月,他率部積極參加了百色起義。后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羅少彥被任命為紅7軍政治部宣傳科長,主編《右江日報》積極開展政治鼓動工作。1930年6月,紅7軍主力回師右江攻打百色,國民黨軍依仗堅固的大碉堡進行頑抗,紅軍只剩下三發山炮彈,只有快速結束戰斗對紅軍才有利。羅少彥同其他負責干部一道馬上組織政治工作人員速將首長指示傳達給每一個戰士,讓軍部的作戰意圖很快變成大家的共同行動。一鼓作氣沖入城中,消滅了城內殘余國民黨軍,解放了百色。
1930年夏,紅7軍成立第4縱隊,羅少彥任政治部主任。11月,轉戰粵湘贛邊區,改任團政治委員,他帶病行軍作戰。1931年2月,到達湘贛革命根據地工作。為幫助湘贛邊區發展革命武裝,留在湘贛革命根據地工作。1931年秋,因肅反擴大化遭到誣陷而被捕入獄,蒙受了極大的冤屈和長期關押折磨。但他一直堅信黨,沒有動搖對革命的堅定信念,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的高貴品質。1934年病逝于獄中。
1945年中共“七大”會議上,羅少彥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鄧時統
鄧時統,男,橋頭鄧屋人。民國時期,曾任國民黨海南瓊崖部隊司令員。
鄧仲石
鄧仲碩,男,橋頭鄧屋人。民國時期,曾在廣東審判廳工作;任國民黨軍營長,番禺縣縣長。
莫漢英
莫漢英,男,橋頭大洲人。民國時期,曾任國民黨第62軍參謀長,獨立第9旅團長,唐山城防司令。1943—1945年間,任國民黨第七戰區防空委員會副主任。
莫尹廣
莫尹廣,男,橋頭大洲人。民國時期,曾任國民黨第24軍參謀長。
莫祝筠
莫祝筠,男,橋頭大洲人。民國時期,曾任石龍市市長。
張林
張林,又名馬騮林,男,橋頭東江人,1917年10月出生。民國時期,曾任東江抗紅義勇軍(護國軍,反動武裝)總司令。
莫任崇
莫任崇,男,橋頭大洲人。曾任國民黨獨立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