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人們棲身之所,建房歷來是人生大事。建房的過程,展示人生愿望及理想。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禮儀,以求平安完工,形成獨特的民間風俗。 東莞建房有二千多年歷史。明[崇禎]《東莞縣志》中,已有宋代黎獻《重建廉泉亭上梁文》,完整地紀錄東莞的建房風俗。其上梁歌,從宋代流傳至今,是研究傳統歌曲、建房風俗的重要資源。 改革開放后,港臺廠商涌進東莞。他們投資的大型建筑的工廠、商場,尊重地方傳統風俗,先祭祀,后開工。經濟的發展,村民也自發重修重建祠堂。東莞建房風俗,登上更大更闊的舞臺。動工的儀式更完備,規模更大。古寺的重修重建,由佛僧頌經、四方灑香水,引來更大的效果。建房雖是遍及全市,但能完整展示東莞建房風俗,傳承宋代上梁歌的不多,主要在南城街道。 建房風俗的瀕危,引起南城街道辦事處的注意,為使建房風俗得以傳承,加強了對傳承人的保護,確立其社會地位與榮譽保證,對其經營的香燭店實施優惠政策,給予幫助。同時,南城街道辦事處積極高度重視和支持“上梁歌”的錄音錄像工作,致力于保存傳統歌詞與曲調。 東莞建房風俗分六項展示: 一、 旺地頭 旺地頭:旺地頭在平地基時進行。祭祀分祭臺與祭案。祭臺用八仙臺擺設,以祭祀原先的土地公及地頭上的諸鬼神。祭品有九大簋、酒、茶、糖水、米、飯、粥、餅、四個粽、田薺(即馬蹄或用雪梨)、金銀斗、金銀稱、賬部、算盤、毛筆等。祭品十分豐富,意請眾鬼神吃飽、喝、飲醉,好辭行。以四“粽”諧音為“種種種種”,表示一切都算有了,別認真計究。以粥諧音“足”。以田薺諧音“辭”,雪梨諧音”離”,意請原先的鬼神離去。金銀斗裝的是元寶錫紙,祈求今后金銀滿屋。祭祀的順序、過程十分復雜,人們祭祀,多請傳承人的“大妗”承辦。祭詞雖然是隨口頌出,但吉祥話說之不盡.大妗又念又唱,在香煙繚繞之中,籠罩一股神秘的氣氛。展示大妗請來神靈。大妗用莞香、香茅、柚子葉、清水,混為香水,用香茅、扁柏、柚子葉蘸水(有的大妗化繁為簡,用線香蘸水),灑向四方,以消除一切邪惡。插三枝線香,表示拜祭“天、地、神”。 祭案用木托盆,上有酒、茶、生雞(劏好的全雞)、肉、蘋果、糕等,蘋果寓意平安,步步高升。配以香爐。祭請新到的神靈。插五枝線香,表示拜祭“天、地、君、親、師”。 祭祀時由屋主填寫祭詞、拜祭。先祭屋內。后攜祭案,祭門外的土地、門官,用香三枝,祭“天地神”。再是四角插香、灑香水,旺宅。最后到屋外路邊“祭幽”,先在回家的路上插線香,讓沿途無主幽靈得以認主,不擾主家。這些都傳承東莞農耕時代人們的樸素的思想意識。 儀式最后,是填寫、焚化“城隍發”的地契,讓“前人收執”。大型的企業、工廠,有用整只金(燒)豬代替生雞,祭后送泥水工人吃。四角燃插三支線香,祭天、地、神,逐地下鬼孽。 二、 奠基 奠基需寫好“興工大吉”紅紙,磚塊壓在工地。燒一排鞭炮后,由主持施工的師傅,安放好奠基石,有的還要校正四角.定好房基后,即停工。主人派發紅包,如有工人來,每人一份.師傅工人吃完酒席,即放工。直到主人備好材料,才正式開工.現代大型項目,奠基請嘉賓培土。 地基不用麻石。麻石即花崗巖,質地堅硬,本是作地基的最好材料。但東莞建房,不用麻石,以防家庭從此太堅硬而不“發”,人西丁不發、財富不發。戰爭時期,為防止搶劫,大富人家,用紅砂巖.更有的不避邪,直接用花崗巖.大型工程是水泥鋼筋,不用此項。 奠基后要準備“泰山石敢當”,一般放入墻內。墻體若有風水缺憾的地方,用紅砂巖或花崗巖,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安上去,以擋一切邪惡。如巷道對正的墻位,以防馬、車、人沖撞。起到警示作用。 三、上梁 上梁:俗語說:“上梁不正下梁歪”。東莞風俗十分重視上梁。宋代的上梁祭文及上梁歌,流存至今。上梁當天,須以酒肉宴請全體泥水工人。主持上主梁的,須是工人中技術最好的師傅。需給上主梁的師傅大紅包。當天,完成上主梁任務后按例不再干其它事務。主梁安好后,須掛紅布,懸大吉、銅錢(用紅頭繩兩邊各拴一大吉、銅錢),以示吉利。公共建筑物,在上梁時,須請德高望重的名儒作上梁文。主人家要拿著線香念祭文,直到成功。若同族有多房的,祠堂上梁須各備紅布條,有的多達數條,如南城周溪翟氏祠堂。 四、祭灶 灶口不能砌在北面,以防得罪玄武帝(北帝),諺曰:“不做北灶(做、灶同音)”。向北的灶口,冬天北風,很易被風吹得滿屋火灰。祭灶公預祭與正祭。灶,做好時預祭,入伙時為正祭。 五、入伙 入伙前,需“記火號”,先祭祀土地,用篩箕盛酒菜生果,燃元寶、蠟燭,灑米、灑酒,然后點一大把線香,在每個角落燃點,最后用稻草扎成把,點著后,在墻的四角燒一下。完成后,連同篩箕盛的米酒、餅食、壽桃、水果、蔬菜,拿出巷口(或街口、村口)倒掉,以逐鬼孽、酬土地公。 入伙前還要“安神位”,先安祖宗神位,后安諸神位。神位用紅紙或用紅木板寫?!皻v代祖宗神位”貼在正廳正中之上,或設神樓,在正中?!巴恋亻T官神位”貼頭門側墻?!白o宅門官”貼在門前右邊,約與人肩齊;“五方五土、前后土地神位”,貼門口左邊墻腳。 入伙新屋時,家長手提姓氏燈籠入。隨后家人要各攜東西,按長幼順序進屋。女主人要挑一擔谷籮,籮上要有廚具、糧食、魚肉、大桔(不應節的時間,用紅紙寫“大吉”合體字)、扁柏葉、榕樹葉等。入屋時要說吉利話,如大富大貴、大吉大利、子孫昌盛、蘭桂騰芳、百子千孫之類。領頭人攜火把入,放入灶口(火把絕對不準拿出)?;鸢岩獜淖詈玫娜思依铩敖琛?。改革開放后,有的用電筒,從銀行里打亮(借火借光),引回家里,祈求從此大富大貴。 祭祀祖宗和各神位后,合家食湯丸,家長碗中或有兩個鴨蛋。其余可用一個。糖水后,非住家的人才可以出門。但出門者都要空手,不能帶財物出門。因此,進去前,一定要帶回的東西,要放在門外。 入伙當天需宴客。賓客要提前通知。賓客要提前一天送禮,舊時多送鏡或以布作的錦帳。女家一定要送鏡一面,岳父、舅父送的鏡放廳堂正中,其余放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