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節 春節是農歷的新年,它是中國最主要的傳統民族節日,原稱“元旦”。我國人民歡度元旦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傳說那時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年老時沒把首領位置傳給不太成器的兒子,而讓位給有德有才的舜。后來,舜感激堯對自己的信賴和重托,便選定一個日子,每年都帶領部下祭告天地和先帝。舜在位時,也十分受人愛戴,人們為了紀念舜,就把舜帝祭告天地和先帝的那天,當做一年的首發之日。太陽從地平線升起,象征一日開始,太陽是日,地平線像“一”,便組成象形字“旦”。元為年之始,旦為日之晨,人們就把這天作為一年之首,稱正月初一日為元旦,成為新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數千年來,中國歷法進行過多次改革,但一直還是采用農歷。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才開始采用公歷。為了區別公歷和農歷的這兩個“年”,因農歷新年正在“立春”的前后,所以把農歷新年稱為“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 春節,俗稱“做年”,包括初一以后的幾天。春節的前一天稱除夕,俗稱“年三十”。在除夕那天(或稍前)家家戶戶都里里外外進行大掃除,打掃衛生,在大門口貼上新的春聯。舊時,除夕的中午,主婦都捧著長方形的托盤,盛著三牲酒茗去宗祠、廟宇以及給祖先的神位供奉,稱“酬神”。到黃昏時,用煮熟的雞蛋插上點燃的線香給小孩唱著歌謠來玩著吃,稱“賣懶”。除夕那天的午飯或晚飯,吃豐盛的菜肴,稱吃“團年飯”。是晚,不少人直玩到深夜,等候“交子”(子時,即深夜11——1時)稱“守歲”。有的已婚男青年到“交子”時,捧著香燭到祠堂、廟宇參拜,稱“添頭香”。自“交子”開始,炮竹聲持續轟響,直至天亮。除夕的晚上,一般人家都在廳(俗稱“天下”)前擺下八仙桌(要按桌面木塊拼縫條紋橫放),鋪上紅紙,掛上臺圍。桌面前端擺放茶盅、酒盅、齋飯和紅筷子;后端擺放香爐、蠟燭臺和油燈架;中間擺放三牲、果品和年糕(俗稱“貽籠”)。自“交子”時焚香點燈,一連三天不斷。供桌直到正月十六日才撤掉。 年初一的早上,人們都穿戴整齊,見面時互相恭喜、道賀。已婚的人都在口袋里裝著“紅包”,當孩子們拜年時要派發“利是”(壓歲錢)。初一日吃飯時,吃的是齋菜,不開葷。當地組建的麒麟或瑞鳳在相關地段逐家叩頭后開“大眾盤”。 初二日這天稱“開年”,吃過午飯后,夫妻帶著孩子去岳父母家拜年。其他人也帶著禮品出門,去探望親戚朋友。晚餐很豐盛,稱吃“開年飯”。 初三日,各地的醒獅、麒麟、瑞鳳、貔貅隊伍開始出動,到有世交或親戚關系的村莊去“打盤”(表演)。從初一至初三,俗稱“三朝香”過后,“做新年”便算結束。 二、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目。在古書中稱這一天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宵”。漢文帝時(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舊日,人們習慣用浸透的糯米,晾干后,炒成丸狀的顆粒,稱為“響丸”的食品互相贈送,以示“結緣”。去年生男嬰的家庭,也要在這天舉行“結燈”活動。午間,一般人家都吃“水團”(湯圓),象征家人團圓和睦幸福。 元宵觀燈的風俗習慣,在一般村莊早已式微,唯獨三元里的鬧元宵活動卻頗有聲色,村中搭起大棚藔,張燈結彩,臺前張掛大字長聯,聯曰:“節屆元宵,每當月朗星輝,到處張燈明盛世;”“堂開敦本,趁此花團錦簇,大家把酒敘天倫”。此習俗直到1949年,歷久不衰。 三、清明節 “清明”有兩種含意:一是指節氣,一是指節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圓周是360°,把每運轉15°定為一個節氣,一年內便有了二十四節氣。節氣之一的清明,正好在15°—30°的區間,反映在公歷上包括4月5日(或4日)至20日(或19日)之間。每一個節氣開始的位置叫“交節日”,清明的交節日是4月5日(或4日)。 清明節由來已久,出土于戰國墓葬的《周書·時訓》就有清明節的記載。自戰國以來的兩千四百多年來,在民間逐步形成了風俗獨特的清明節。 南城人世代習慣在清明節祭掃祖先墳墓,掃墓俗稱“掛祉”。舊時,清明那天家家戶戶在大門旁插上楊柳枝,以僻瘟鎮邪,有水井的人家還進行“洗井”。宗祠屬下的男性子孫給老祖宗墳墓祭掃,稱“掛大眾祉”,一應祭品由公嘗經費支付,祭祀后按男丁人數和功名、學歷分派燒豬胙肉,稱“分燒豬”。祭品有整只燒豬、包子、干蒸(用面粉加白糖蒸成糕狀的條形食品)、香蕉、蔗碌(用白蔗削皮切成短節)、茶、酒和齋飯等,上香、點燭、燒元寶、溪錢、金銀紙(錫紙),跪拜后點燃炮竹,算是祭拜完畢,將果品包點分發給隨同拜山的孩子吃,回去之后,到祠堂分領燒豬肉。家庭中的男性上山給先人掃墓,祭品等與前述略同。 1949年以后,沒有公嘗經費,“掛大眾祉”也被視為封建宗族活動被禁止。家庭的掃墓活動依然存在,但一切從簡。機關、團體和學校有吊祭革命烈士碑、墓的活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為一家男女老少一起去“掛祉”,港、澳同胞有專程回家祭祖的,祭祀形式與前述略同。21世紀以來,有些人改變了祭祀形式,只獻上鮮花束,行鞠躬禮。 四、端午節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夏節,是中國民間三大民俗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岸宋纭弊钤绶Q“端五”,“五”與“午”同音,后來就寫成“端午”。相傳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 本地區俗例,端午節必舉行龍舟競賽,俗稱“扒龍船”。周溪、新基等村歷來有組織龍舟盛景的活動。每年農歷三月中旬左右,把沉在河涌底部的龍舟撈起來清洗,在河涌上搭起木樁架子來晾干,涂刷桐油后用藤皮把龍骨和座板重新紥好。四月初,擇日從寄放的廟宇中請出龍頭,下水“取青”后,便開始進行游弋訓練,俗語說:“四月八,龍船鼓打拆(拆,有裂痕)”。參加龍舟活動的全是精壯的男性青壯年人,每條傳統龍船除騎龍頭(指揮者)、擊鼓、敲鑼和“揸梢”(掌舵)騎龍盞者外,共有“扒仔”(劃手)54人。各村的龍舟隊設定日期邀約各地龍舟前來競賽的日子稱“龍船景”,外出去參加比賽或訪問稱“趁景”。外訪或來訪的“扒仔”中,當地有親戚的,要預先準備好用綢料(或布料)做成的“標”來贈送。接待來訪的龍船時,當地還要安排餅食、糖水進行“犒功”。當地人家在龍船景時還有邀約親戚來“睇龍船”的習俗,用豐盛的菜肴來接待。 在龍船景中,有大船泊于江面,船中設神壇和桌椅,燃點香燭,有樂隊和伶人在彈奏演唱,稱“神船”,當地的頭面人物和貴賓,在船上觀賞龍舟競渡。 農家多在節前裹粽子應節,用大塊干竹葉或芭蕉葉包著糯米,用調味后的脫皮綠豆碎,加上咸肉、咸蛋黃做餡,用咸草(水草)或麻絲包捆成略圓的四角長方體,稱“咸粽”;用糯米拌適量堿水,中間放上一根紅木條或甜豆沙,包裹成三角體的稱“灰粽”或“堿水粽”,要加糖漿佐食。粽子除自家食用外,還用來饋送親友。婦人在這天要備禮品回娘家探節。 農家姑娘在節前繡制各式香囊,送給親人的小孩佩戴,稱“戴香袋”。有些父母用朱砂勻酒,涂在孩子的額頭上,稱“點龍船頭”,都有“驅邪”,“保平安”之意。 20世紀50年代以后,俗例逐漸消失,但包粽子、回娘家探節的活動仍繼續存在。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重新倡導舉辦各種類型的龍舟競賽活動。 五、乞巧節 農歷的七月初七,民間叫做“乞巧節”,俗稱“拜七姐”?!捌呦Α钡牧曀资加谖鳚h或更早,并與《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關連。相傳這一天的夜晚,被王母娘娘隔在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訴說衷腸。因為織女是天宮有名的巧女,人間的婦女便趁她離開天宮與牛郎相會的時候,向她獻上水果,乞求智巧;或是詢問自己巧笨的命運和祈禱自己美滿的姻緣。 舊時,姑娘們在節日前早就組織了“七姐會”,積累經費籌劃拜七姐活動,并分頭精心制作刺繡和工藝品。姑娘們在初六日全天吃素食,或不吃熟食,稱為“清齋”,以示虔誠。入夜,擺設香案,放置香燭果品和花卉,另設桌子陳列各自制作的工藝品,互相參觀玩賞。姑娘們都盛裝打扮,說說笑笑、歡聚玩樂。 是夜“交子”時分,姑娘們向天跪拜禱告,默默有詞。有的人家還專程等候到這時去河邊挑水,或在井里汲水,稱為“七姐水”,用缶呈密封貯存,認為有“大涼解熱”作用。 姑娘出嫁后的第一個七夕之夜,進行“辭七姐”儀式,此后不再參加拜七姐活動。 20世紀50年代以后,這種習俗已漸次消失。 六、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農歷八月居秋天(秋季為七、八、九三個月)之中,八月十五(八月份三十天)又在八月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圓,月色也最皎美,人們把月亮看做是團圓的象征,因而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之所以成為佳節,還在于對月亮有著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關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舊日,鄉間盛行的中秋節活動有:送中秋、祀神、賞月、拜寶塔、降八仙、迷魂、豎燈籠、放孔明燈、游耍椂等。 送中秋 每年的八月初一日開始,商鋪多有陳列供應各式燈籠、煙花、月餅、寶塔等物品。做外婆的必備辦燈籠、寶塔、月餅、禾椂(柚子)和各式果品,在中秋節前到女婿家探望外孫,故又稱“探中秋”。外婆不在的由舅母代行。 祀神 鄉間俗例,是日上午七時以前,家家在前廳供桌上陳列茶、酒、果品(柿、花生、香蕉、禾椂、菱角、芋頭、月餅等)和一只全鴨,點燭燒香,焚元寶鳴爆竹。祀完天神祀祖先,以及五方五土神(灶神、井神、門官、土地、地主)。 賞月 鄉間賞月的俗例有多種:(1)以果品、三牲(鴨或雞、鯪魚、豬肉)祀月仙,俗稱賞月;(2)每人在月下開禾椂食,也稱賞月;(3)在月光下擺設桌椅圍坐,品茶、飲酒、食月餅、食炒田螺、食鴨粥、食花生芋頭,亦名賞月。 拜寶塔 拜寶塔即拜八仙。在普通的瓦罌上畫上八仙,或改畫時果兼寫上“百子千孫”、“長命富貴”、“富貴吉祥”等句語,稱為“寶塔”。又有以干麻骨制成長方形的牌子,貼上印有五彩的八仙像來供奉的。寶塔內有裝有花生、芋頭、香蕉、紅柿、月餅等,上置一禾椂于塔口。祀時,把寶塔放在中間,兩邊伴以燈籠,供以果品、三牲,點燃香燭、燒元寶,再放鞭炮。 豎燈籠 豎燈籠即豎旗桿,這一風俗盛行于商店,家庭亦有不少人玩。用長木條或竹竿接駁成,高的十余丈,矮的二三丈。初豎的時候,只懸國旗一面,每晚點燈籠一兩個,燒炮竹一兩串;由十三至十六一連四晚,每晚以燈籠集結成“中秋佳境”、“一本萬利”、“天下太平”……等字樣,并放煙花、鳴炮竹,直至中宵。 放孔明燈 放孔明燈即放紙燈。用竹條做骨架,編扎成圓柱體,頂部成半球形,糊貼上多層紗紙,底部罩以鐵絲網。以桐油或生油浸透的紙團或布絮放入燈內的鐵絲網上,在空曠地點燃后,熱氣托起燈具漸漸上升。抬頭望去,如流星閃爍,其中有穿入云間,蹤跡杳然。俟油紙燒盡,然后掉下。 游耍椂 “?!?,東莞方言為“美”的意思。椂,即禾椂(柚子)。舊時的耍椂是以柚子皮殼雕刻成通花,內置小蠟燭,點燃后極為好看,故稱耍椂。其后,逐漸改進為用竹篾編織成的小燈籠,也有用紋縐紙制成可折疊的“番鬼燈籠”,又或用用竹篾做骨架扎成的“鯉魚燈”、“飛機燈”等。 小孩子們提著燃點著蠟燭的各式燈具,匯合在一起嬉玩,唱著帶有“敲竹槓”性質的歌兒:“添油添蠟燭,唔添手指曲”,跑到小商店鋪里,店主也樂于發放小蠟燭給歡樂的孩童。 節后的那天晚上(十六日晚上),同樣有人舉行賞月活動,稱為“追月”。 七、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代,人們認為九是陽數,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九日,兩個陽數合在一起,為陽月陽日,稱為重陽,又稱重九。早在唐朝,重陽節登高眺遠、插茱萸以避邪消災、飲菊花酒和賞菊已成習俗。南城地區的人們卻習慣于在這日舉行祭祖掃墓活動,和清明節一起,并稱“春秋兩祭”。本地俗語云:“三月清明九月九,先生唔(不)走學生走”??梢妼ο热思漓氲闹匾?。 八、冬至節 東至是農歷24個節氣之一,又是民間的傳統節日,無固定日期,但一定是在農歷十一月內。這天白天的時間最短,此后開始逐日延長。唐代詩人杜甫有詩云:“天時人事兩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惫视小岸陵柹敝f。 冬至節俗稱“做冬”,將節氣的起始日,轉化為民間節日。東莞人的冬至節活動很隆重,有“做冬大過做年”之說。節日前,農家婦女提前舂好糯米粉、粳米粉,用眉豆煮爛,加上砂姜等配料炒干后做咸甜餡,另用花生米炒香壓碎,拌以炒糖做甜餡,分別制成“冬團”(粉果名)。節前,家長催促孩子去理發,有“耽冬耽矮細,耽年耽富貴”之說。冬至節那天,一般人家都備辦三牲酒茗和冬團,在家里祭祖,稱“奉白公”。上午,已婚的婦女帶同孩子(或有丈夫陪同),挽著滿盛冬團、整只煮熟的雞和豬肉的藤籃去娘家“拜冬”。是日,一般人家都吃著豐盛的飯菜,不少人家也有吃瀨粉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