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最負盛名的油鴨出自虎門白沙,被譽為臘味之王,是東莞特產三寶之一,它于2012年獲得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在明清時期,虎門白沙設立鹽埠,官兵多江浙人,善養鴨,喜此地河水純凈,退伍時解甲不歸鄉,在溪邊養鴨,而在江西南安退役者善臘鴨,此地水足糧豐為其提供條件,因此,糅合江浙養鴨經驗與南安制作技巧,在東莞的虎門創出別具一格之“白沙油鴨”。白沙油鴨在晚清時期已出口香港,遠銷香港、東南亞等地。深受省港澳同胞喜愛,譽滿海內外。100多年來,一直是外貿拳頭產品。改革開放以來,白沙村油鴨工場遍起,秋冬時節,可謂全民加工,近年還改良工藝,產品多樣化、綜合性,并發展臘腸、臘肉,大量出口,供不應求,每年僅出口創匯超1000萬。白沙臘鴨名傳海內外,不僅是家庭秋冬美食,而且走上宴席,佐以芋頭、菜疏,制作出“香芋油鴨煲”“鴨脾糯米飯”“鴨頸芥菜湯”“金銀鴨肝腸”“鴨腎燉西洋菜”等,皆由白沙油鴨派生,各有風味。 白沙油鴨大多采用手工制作,用鹽腌制一下,然后通過晾曬和自然風干,沒有其他添加劑,安全可靠。在秋天先灌養10天,宰殺后刷鹽疊腌一夜,早上用冷暖水輪洗,鹽度適中,曬三天,然后再吊起風干。制作流程至少20天。沿用傳統技藝制作出來的白沙油鴨白邊一指寬,皮色奶白,瘦肉醬色,其口感咸淡適中,肥而不膩,香而不俗,被譽為臘味之王。而白沙村民在繼承、改良傳統油鴨制作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開發油鴨腿、油鴨喉、油鴨腎等多種上等臘味新產品,做到物盡其用。油鴨臘味飯、鴨喉蘿卜煲、鴨腎西洋菜湯、鴨腸蒸水蛋等,皆由白沙油鴨派生,各有風味,成為嶺南飲食文化一大特色。 ?
白沙油鴨制做工藝十分講究,其工藝在白沙世代相傳二百多年,至今形成嶺南特色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白沙油鴨每年農歷八月初一開始制作,到農歷十一月、十二月時是最大規模生產時期?!氨憋L起,白沙油鴨香”,對于白沙人來說,每年入秋曬油鴨,是下半年的一件傳統要事。從農歷八月開始,一直到十二月,曬幾只油鴨自食或者饋贈親友,是當地的風俗習慣。每家都有自己獨門的制作秘方,所以油鴨的味道也自然是各家不同,不可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