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瓦面平房 舊日,本地區人們的住房多為瓦面平房,磚木結構。按承重墻體的用材來區分,有泥磚屋、青磚屋、紅磚屋和包皮筒屋之別;按房屋構造、規模來區分,有直頭間、直頭屋、側正屋(明字屋)、三間兩廊屋等等。 1、泥磚屋 用石塊或青磚砌墻腳距外平高約50厘米,上部用大塊泥坯磚墊泥漿砌筑。木結構天面,成金字瀉水,鋪大瓦、瓦仔。 2、青(紅)磚屋 用紅石條砌基礎,上部全用青(紅)磚墊以殼灰砂漿砌筑、天面使用的椽木和木刊角較結實,屋脊、屋臂、前后壓檐都用殼灰砂漿密封。 3、包皮筒屋 或稱為“金包銀”屋,外表像青磚屋(青磚砌單隅),但墻體內側在1米高以上使用小塊泥坯磚。內墻的青磚墻腳距內平高約1米,上部全用大塊泥坯磚砌筑。泥磚的墻面用灰砂漿批蕩、掃灰水,其天面結構與青磚屋同。 4、直頭間 本地區人稱小屋為“間仔”,一般為9刊或11刊瓦面,進深較淺,開門后可直看到后墻,有單披水瓦面或金字水瓦面。多用作貯藏雜物或作糞坑使用。 5、直頭屋 一般為13刊或15刊瓦面的單開間,兩進深,入頭門后為小天井,側旁斜坡瓦面作廚房,進二門后為廳堂,其后面隔一橫墻作臥室。 6、側正屋 又稱“明字屋”,為兩開間結構,正間按座向居右,建有門樓。進入天井后偏間一側為廚房,單披水,寬度與偏間同;正間的天井一側斜披瓦面較窄,安放雞籠和水池。進入二門是廳堂,入門右側為偏間臥室,深度與廳堂相同;廳堂后面設一橫墻,上面設“神閣”供奉祖先神位,橫墻后的臥室稱“神后房”,入房門轉右為套間,深度與“神后房”同。 7、三間兩廊屋 為三開間結構,一正兩側,多為兩進深,個別有三進深的,是大型的住屋。頭進正間設大門,有門廳,兩側偏間作廚房和雜物間,房門開在靠近山墻一側,面向走廊。進入門廳后,中間有天井,兩側為走廊,經天井或兩個走廊進入第二進時,要上兩級臺階。二進正廳有間墻、設二門,有的不砌間墻,設木制高屏風,可分扇開啟;正廳兩側為臥室,長度與正廳相同,多在一定高度上用圓木條支承在兩墻之上,釘上木板,做成“半閣”,房門靠前墻開向正廳。三進的布局與二進略同。另有一種三間兩廊屋,因位于巷內受限于朝向,不能開正門而改用側門,即由一側的小廊作門廳,門廳與天井連結部砌通花墻,在靠近二進正屋的前墻邊開門洞,不設門;通過二進前檐下進入另一側的小廊,用作廚房;正間面向天井,設大木門,作廳堂,兩側偏間為臥室,房門開在靠近墻一側,面向廳堂;如是兩進的,正堂后墻處設“神閣”,如是三進的,神閣設在第三進。 8、明堂暗室 這是舊時人們居住平房的格調,即廳堂要明亮,臥室要昏暗。臥室不開窗戶或只在高處開日字形小窗,屋面只放一塊玻璃瓦以透光,由于通風透光不良,衛生條件欠佳,往往滋生木虱。 9、客家人的房屋 舊日,客家人的房屋群大多排列整齊有序,巷道和排水渠暢順。房屋多為三開間兩進深瓦面平房,用小塊山石壘筑墻基和墻腳,用大塊泥坯磚“拖水”后,再用殼灰砂漿糊灌墻腳石塊,加以拍實。上部墻體全用泥磚,內墻用泥沙漿批蕩再過一層灰油;外墻用干稻草鍘碎浸軟混以泥漿,分層次擲在外墻面,并自下而上將干稻草排列成行黏在墻上,一層層蓋疊像稻草簔衣。一般在大門內一側設沖涼房,另一側圈養母豬。天井兩邊有廊,分別作廚房和放置雜物。二進正間敞開,兩側為臥室。室內地面多為夯實的泥地。 10、軟簷和硬簷 屋蓋的瓦面遮蔽前墻、后墻免受雨水直接淋濕,故有屋簷。單開間青(紅)磚屋的前墻多作“展首”,又稱“蟹口”,即將前墻與兩邊山墻的交角放棄,前墻后退幾十厘米或1米(舊時是按“扒錢尺”的9寸為1縮的規矩計算若干“縮”)再與山墻交角,向內退縮的空間,由瓦面遮蓋大門。兩開間的青磚屋,只在正間座向右側作“展首”,偏間前墻保持在端線位置;三開間的青磚屋,兩偏間的前墻保持在端線位置,正間的前墻向后退縮。青磚屋的前后墻簷口大瓦,只伸出墻外半塊左右,稱為“硬簷”。泥磚屋的山墻前后兩端在“平筒”位置壓著伸出幾十厘米的“虎尾跳”,承放1根椽木,把瓦面延長,以遮蓋前后泥磚墻,稱為“軟簷”。做軟簷的泥磚屋,椽木在山墻外伸出1至兩刊瓦;青磚屋多為“硬山式”,瓦翼只在山墻外伸出半塊大瓦。 11、軟臂和硬臂 平房的屋面,要在山墻邊的瓦面上作“臂”,以緊壓整個瓦面的邊沿。一般進深較短的小屋,順著金字水用瓦筒抹殼灰砂漿成一斜線,包裹成圓筒形,稱“硬臂”;進深較長的大屋,用瓦筒疊起的“鰲頭”較高,用砂漿包成大尖頂,成“人”字形向下順延,稱為“軟臂”。一般還在軟臂的內側隔刊,再加一條直臂,稱為“副臂”。 一些有功名或富貴人家的大屋,山墻不作“臂”和瓦翼,卻用青磚砌成條形防火墻,中部砌成高聳的弧形,稱為“茶桶耳”。 二、瓦面磚混樓房 20世紀30年代以后,個別鄉村有建樓房的,從木樓板、木樓梯到鋼筋混凝土樓板、樓梯演進,多為二層,個別有三層,但樓頂屋面仍是金字水瓦面。到70年代后期,建樓房的人崇尚在正間的二樓飄出陽臺,俗稱為“下耙”;80年代初,崇尚在樓頂留有大平臺,以便于曬谷物,俗稱為“天臺”。由于是瓦面屋頂,受刊數的制約(俗例房屋瓦刊必須為單數),引致承重墻受制,在使用布局上多有局限。不過,在通風、透光方面有了較大改善。 三、磚混結構和框架結構多層樓房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房建造日趨熾熱,各地不斷有新樓矗起,多采用新型設計,外立面造型各異。由于運用構造柱和框架梁、柱,拓展了室內空間的合理布局。通風、透光度良好,各種生活上使用功能設置齊全,并且裝修精美,已成為本地人的普遍居住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