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上午,“宋詞里的中國”系列講座第四講如期舉行。作為該系列講座2024農歷年的收官之作,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謝有順以“辛棄疾的‘世界’”為主題,帶領觀眾走近辛棄疾,感受這位兼具文人氣質和武人氣魄的“詞中之龍”魅力,領悟其詞作所蘊含的深刻時代精神?;顒游吮姸嘤^眾慕名而來,現場座無虛席。 “蘇軾、李清照、柳永、辛棄疾……宋代詞壇,群星閃耀,精品涌現,這與宋代重文化、厚待文人,且有一百多年時間和平歲月有很大關系?!敝v座伊始,謝有順旁征博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觀眾詳細解讀了宋詞繁榮背后的時代原因,讓大家更好地理解辛棄疾的傳奇人生和藝術追求。 謝有順說,宋代并不弱,甚至它是和平時期相對較長的朝代,但辛棄疾卻恰恰出生在金兵入侵之際。他文武雙全,卻因時運不濟而壯志未酬。他將自己豐富的學養和滾滾的熱血寫入詞中,不僅開創了“以文為詞”的先河,還因現存詞作高達620余首,成為兩宋期間作品數量最多的詞人。 那么究竟是怎樣的經歷,才成就了辛棄疾不平凡的一生?謝有順總結道,辛棄疾是“孤勇者”。他生于金地,在祖父辛贊的耳濡目染之下,自小就立志收復故土;他年少時勇猛善戰,意氣風發,曾生擒叛徒張安國,也曾組織一支兩千人的隊伍,舉起了反金歸宋的大旗,卻因“歸正人”的身份等原因,最終不受重用。他晚年選擇歸隱田園,彌留之際仍壯心不已。辛棄疾的一生,就是對“總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的完美詮釋。 謝有順還深入剖析了辛棄疾的文人生活。他分享說,在大家的印象里,壯志未酬的文人一般都是窮困潦倒、食不果腹的,但辛棄疾不一樣,他雖然不得志,但是有錢,還喜好交友。謝有順還舉例道,在酒意闌珊的時候,辛棄疾最喜歡就是對酒當歌,當著眾多好友打起拍子,吟唱《賀新郎》。 講座最后,謝有順精選了幾首辛棄疾的代表作進行解讀。從“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到“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盡管詞風多變,但其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一生,也激勵著在場觀眾要堅定信念,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講座結束后,謝有順現場揮毫潑墨,寫下一個個寓意吉祥的“?!弊趾汀绊槨弊?。觀眾手捧祝福,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紛紛表示要將這份祝福帶回家中,與親朋好友共享新年的喜悅,并期待未來有更多機會參加類似的講座活動。 “宋詞里的中國”系列講座由南城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主辦,南城檔案館、南城方志館承辦,旨在“傳承歷史文脈,提升城市品位”,通過名家教授講座與互動形式,讓更多市民群眾走進南城檔案館、南城方志館,以市民耳熟能詳的唐詩宋詞切入,深入淺出為市民群眾賞析中華詩詞之美。通過常態化推廣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凝心聚力打響文化南城品牌,助力東莞文化強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