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宋詞里的中國”系列講座迎來第三講,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謝有順來到南城歷史文化陳列廳,以“蘇軾和他的理想讀者”為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遇見蘇軾,品味宋詞,感受一個有趣靈魂在經歷人生苦難時的豁達與智慧。 “東坡之后再無東坡?!敝v座伊始,謝有順為讀者詳細介紹了“通才”蘇軾。在他看來,蘇軾身上寄托了中國人對文人所有的美好想象。他智慧,詩文書畫音樂金石無不精通;他寬闊,豪邁專情達觀傷感聚于一身;他深邃,融匯了儒道釋的哲學;他永恒,化合成了中國人生的重要部分…… 正如林語堂在《蘇東坡傳》的序言里提到: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蘇軾的身份是多重的,但他在世所書寫的是一個真實、有趣、放達、內省的大寫的人。 蘇軾之“才”與其人生經歷息息相關?!疤K軾的一生可以說是大起大落,坎坷多舛。21歲科舉入仕,意氣風發,作品以政治憂患為主;43歲遭遇‘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作品開始從政治豪情轉向人生體悟;晚年謫居惠州儋州,淡泊曠達的心境愈加顯露,作品漸趨生活化與地域化?!敝v座中,謝有順將蘇軾的人生歷程娓娓道來,從少年風華到曲折仕途,從憂國憂民到淡然豁達,短短2個小時里,一個貼近生活、情感豐滿的蘇軾“站”在了大家面前。 謝有順說,蘇軾在仕途上一波三折,從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貶謫地走過來,把人生低谷變成了人生高峰,坎坷流離卻闊達放逸。生命因為經歷而豐盈,我們要學會面對生命給予我們的磨練,學會享受生命給予我們的一切。這是蘇軾留給我們的一份精神遺產?!?/p> 隨后,謝有順以蘇軾的經典作品《臨江仙·夜歸臨皋》《蝶戀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將作品融入到歷史背景,將趣聞軼事融匯到詩句,更加詳細地為讀者剖析蘇軾多姿多彩的人生歷程和精神世界。謝有順表示,蘇軾的詞作是他人生經歷和思想感情的寫照,也是他藝術才華和審美情趣的體現。他的詞作中充滿遺憾和悲情,但是最后總有一個出路,走向達觀,給人希望。 講座最后,謝有順為讀者誦讀了蘇軾的名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他認為,這首詞不一定蘇軾最好的作品,但是對于后人來說卻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展現了一種逆境中樂觀進取的精神力量。那些曾經陪伴蘇軾經歷風雨的詩詞,希望未來可以陪伴、撫慰、激勵更多讀者,成為大家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