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三)
提示:您已進入視窗區6,本區域含有2個鏈接,按下Tab鍵瀏覽信息


東風

位于廣濟河南側,沙太路路邊,與南柵隔路斜對,歷史上隸屬南柵,七十年代中期分東北、西泮、王家、新墟等小村落,組合為大隊,取名“東風”,其中東北村最大,族人姓陳,先祖居江;蘇常熟,該村始祖與南面陳氏同宗,宋末元初徒居莞城后移遷至此。西泮村,族居梁姓,與宴崗梁氏由小捷山下梁屋村派支立村。王家村乃南柵王氏族裔。新墟原稱廣濟墟,處廣濟河邊,該項河是虎門內陸主水道貌岸然,乃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中心,歷史上漁、鹽、農、商皆從此道運輸。清初已成靠泊埠頭,嘉慶年間,缺口司衙署移建此地,商鋪繼起,居民漸多,道光后期,又立虎門同知府署,管理沿海屯田、捕務,取代鎮口,興盛的百年。清末,太平墟興商,此地商鋪開始遷出。二十年代軍閥混戰,墟場民居曾遭火劫日漸衰落,日軍占領虎門又遭重創而散墟。后來復建矮舍草棚,多是漁戶靠泊,沙民居落,名為新墟。人民公社成立初期,莞邑漁戶曾集于河口暫泊,后來遷居新灣漁業公社定居,現東風諸村,雜以霍、郭、黎、盧、劉、攀等諸姓。

東風諸村古為河畔島嶼,洲渚灘人古龍記(漁人)漁居之泊所,其中沙埔壯舉村聚落較大,有南北朝陶片出土,七十年代,村民在沙埔挖沙,發現多處堆葬骨骸。今沖積層延伸,六十年代在西邊河灘起建漁港,今劃屬新灣鎮轄。

南柵

外匯沙太公路邊,族居王姓。南柵原樂"涌源",始祖王慶丁,唐末五代時由韶州曲江因避亂遷入,選址象山腳下,結廬為居。明代莞邑名士陳璉在《涌源王氏族譜》序言中稱:“山在海中,山下有涌泉故名,所居處曰涌源坊”此乃南柵諸村發祥地。宋時,此地水域遼闊,村鄰山丘為島嶼,散列漁、鹽、農戶、居雜多姓。村北面為大寧鹽場子署名地,廣濟河水道為鹽運道南下出海,官府于此設鹽柵,管理鹽務,此后"涌源"附近村落以“海南柵”代名,今人因去海甚遠刪其“?!弊址Q之。村南為淺南域,盛產特蠣(谷稱蠔),由于“咸鹵”、“蠔氣”所積,每年正月,間有“海市蜃樓”出現,幻化車馬鬼神,至今尚傳“靖康海市亡人趁”。莞邑舊志記述,“海市”則在龍穴海面:“復近,雖大風西不能滅”,時稱“靖康海市”列入東莞八景之一(按虎門時稱靖康)

慶丁而后,丁財繼旺,六傳世孫王知在,南宋淳熙年間舉試“八行科”,成為虎門開宗進士,后子孫以“八行坊”冠名,王氏派支多,聚落大,族人重教育,科舉出仕輩出,世人以“人杰地靈”稱之。民國時期,從軍者卓著,僅國民黨將級寫員逾十名,其中新基村是一代抗是名將將光鼐先生故里。族人多外出隨軍旅,名成功就者極盛,縣鎮公益性組織常有南柵人牽頭。三十年代國難當頭,又繼起一批抗日求國熱血青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產生王匡、王仕釗、王堂弟等一批高層領導干部。

南柵在虎門歷稱名鄉望族,村舍歷落整然多高堂大屋,一派書香遺風。近年舊舍改建層樓,大興引進工業,集建五個大型工業區,沿沙太路邊為商業大街,村道擴寬,樓宇燦然,花木林蔭,接連城區,集體積累益大,起建一批公司、酒店、學校、醫院、商場和住宅樓等公益設施,是省、市文明村,其經濟效益在鎮排列第一。

宴崗

舊稱對宴崗,處南柵之南,明清時隔水相對,村依山崗,丘陵擁疊,又名“對面崗”。村南對望寧洲(今稱路東),潮田廣闊,古為海域,相稱“對面?!?宴崗分新舊兩村,相距不盈里。村民姓梁山,派出梁屋,村側耳有小村,相傳瘟疫,人亡村散,梁姓代為收尸,后來漂流在外的遺民集資建笑架狀“義?!?陳骸塔旋繞“冢碑”安放,并建造成石牌坊,肅穆、森嚴。由于風雨侵蝕無修,六十年代塌毀,安歇崗村歷歸南柵鄉轄,七十年代中期分出另立。荔林多老樹,村旁慣植番荔枝,以果大肉佳著名。近年沿村道起建工業樓宇接邊南柵、路東兩村。

路東

以“寧洲”為主村,集新圍、舊圍、洲頭、園洲、蠔坦、翻身(巨安圍)、解放(大安圍)等基圍,組成行政管理區域,民國時,歸南寧鄉轄,土改期間,瀕海村落分出,另立基寧鄉。1954年底曾由虎門區分出,歸屬沙田區轄。1957年撤區擴大鄉,隸屬沙國鄉。1958年10月,并入虎門人民公社,體制調整時,該鄉以沙太公路東西劃界管理,故名“路東”。

路東主耕沙田,鴉片戰爭前為海灘,漲潮時,水域遼闊,故與宴崗相稱“對面?!?。退潮時為灘涂,盛產牡蠣(蠔)。今蠔坦是舊蠔場。清道咸時期,沿海(河)口修基筑圍(俗稱拍圍),圍灘招墾。中山番禺等西部縣份沙民、漁戶陸續進入佃耕,民國時期已形成十數基圍小村,雜居多姓。族落較早是曾屋、梁屋、坑塘等老村,(沙民稱之為村頭),舊時統稱“寧洲村”。此集落建于山麓。坳品,處水域之中,島南臨大海,山巒西迤連沙角炮臺,東南是廣濟河(涌)出海處名磨碟口,東北面散列基圍居落。元明時代“寧州島”內地稱之“賊窩”,粵海東南水面的流蛋(流動漁民),經常聚眾動驚,出沒于寧洲

明代著名海盜曾一本,梁本豪等巴結倭寇,常在此一帶聚集搔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咸田實現淡灌,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成為虎門高產甘蔗區,村民還組織漁業隊出海作業,捕勞魚蝦、貝類。七十年代起,村民已改茅棚為磚房,近來耕制改革,過剩勞力轉移務工,村道兩旁起建工廠,靠海處庥匯污染性項目,舊日“圍口”村新樓繼起,并用上自來水。

九門寨

背山連南面,迎河望太平港。南下三門口出海。清初,虎頭門寨城由南面移建此地,名山后寨城,設有九宰、鵝兒炮臺,控制新安、番禺、順德、中山等縣入莞要沖,元明時,河口設卡查緝私鹽,故收入寨之涌,原名“思賢”而改稱“私鹽”。寨城原址在今日寨村,有衙署、兵房、械庫,駐副將防守,三門口是前沿汛地,康熙十九年(1680年),謝昌、李積鳳兩度從海上攻寨,當時副將楊應科、張瑜相繼失守,遁入莞城,寨為所毀,而鎮將佟養裕籍寨之廢,大縱兵丁占取民房,寨內居民從此流徒不少?;㈤T新寨在石岐嶺(大人山下)興建后,此地為軍事汛地,駐軍防守沿河,捕盜緝私,清中葉鎮口設海關,沙角海面洋商由水師帶水經此道上鎮口查驗,道咸以后,寨前流沙日淤,而投井下石圍招耕村落旋興。民國時期鹽務分卡仍設此地。歷史上是內河軍防重地。近年,城區向這里伸延,并在瀕海淺灘圍海造地,建商住區廣珠高還公路由此通過連接虎門大橋過番禺,工廠、民居也相沿繼起,規劃中是河畔新城區。

九門寨并非是寨城九門,而是取九宰、三門口、舊寨各一字組成行政村落稱謂。

南面

南面村處威遠島(阿娘鞋島)武山(舊稱南山)之南,故名南面。該村南望珠江口,傍鄰威遠炮臺,古屬軍寨區域。明朝中葉,附近設陸寨與虎門水寨對峙,其后寨城移建于此,設銃臺,辟較場,稱山從寨城。清初,因灘涂日淤,彈壓不及,寨城東移九門寨,稱山后寨城。宋元前,此地是珠江口漁民集泊辟風之所,隨之繼起陸上定居。南面村民主姓陳,始祖陳啟南,先祖江蘇常熟,據說與東風村陳氏同支入莞,啟南公初徒南面時,村民以劉氏為大族,啟南以捕撈為生,后來繁衍為強族,劉、陳常有爭端,據民間流傳,當時堪輿之士使計陳氏沿山埋下陳姓界碑,偽造成地產,乘宗族糾紛之機,勝訟后逼劉氏遷走。陳氏丁財繼旺,族人多有卓識之士,倡教化,重公益。

清中葉,族人陳北垣為省城富賈,回鄉辦義學,建公祠,修橋筑路,道光年間,外夷擾粵,北垣揖資七萬兩,贊助修固黃埔海防,民族御侮之心,后人傳頌;清末進士陳嘉謨,桃李滿門,梁啟超經他舉薦拜教于康有為。南面管理區下轄東涌、村仔、沙塘蝦、上圍、下圍等小村,其中東涌姓黃,由虎門寨后山塋頭墟黃氏遷入;上、下圍乃鴉片戰爭后,清庭行“屯田養兵”之策,沿威遠炮臺灘涂圍墾,招佃成村,民間稱“圍口沙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皆篷寮基塋,亦農亦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沙民就地分田,改建新村。南面因處島角,出入翻山過河交運不便,歷來民風淳厚,刻苦耐勞,七十年代初,村人合力,歷時四載,鑿通隧道100多米,減輕人力挑擔勞頓。近年,廣珠高速公路在此設上落口,接虎門大橋,飛跨珠江口;鎮村兩級正撥款破山籌建大道,南面交運條件將有大改善。

該村依山面海,環境優雅,加上吡連古炮臺,是旅游開發之勝地,引起中外人士注目,改革開放后,這里連片開挖為海上養殖場,是優質水產基地,尤以“南面麻蝦”蜚聲中外。

北面

處威遠島,與南面隔山而立,故名北面。北面管理區村落多,分居劉、鄧、溫、蘇、黃、許諸姓,此地民國時統稱北溪,古為珠江水道漁人,商旅避風落腳之所,山前為水瀝灘涂,多篷寮舟楫,西望虎頭門,歷為軍事汛地,鴉片虎爭后,沿灘圍墾成田,陸域延伸,水瀝河涌分割,統稱武山沙(后來基圍集落另立武山沙管理區)。

北面多古村址,燕子窩于宋代已有民居(今廢),元明后多有外村人徒居至此,其中鄧屋族人乃懷德鄧氏分衍,劉屋劉氏原居南面,黃屋姓黃,溫屋姓溫,蘇屋姓蘇,根竹園、蛇頭灣等村多為籍伍者之后人尤是蛇頭灣,傍珠江主航道,位于威遠炮臺,與大虎山炮臺交角,鴉片戰爭時,林則徐被貶離粵,琦善接任媚外,曾與英人義律在此割地和談,商簽《穿鼻草約》,虎門海戰炮臺被毀,收復后,第二次鴉片戰爭再受英兵摧毀,后來汛地變為村落,多為當時從軍者留居于此,故村民什以多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島上村落集中為一個行政鄉,稱南北面鄉,公社化后向北山麓村落落大方自立北面管理區,村民善耕種,改革開放后,架通威遠大橋,交運便利,近年辟建工業區,招商開辦工貿業,城區已延伸村邊。

太平港

太平港坐落太平河東岸,以鵝公山為圓心對峙威遠島,是虎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政府的所在地。

太平舊稱墟,又稱集,后稱鎮,開墟至今約二百年。

太平名起由來不可考,查現存史籍資料,“太平”一詞最早見諸文字是清初,為軍防汛地?;㈤T新寨落成后,是寨城的前哨,駐防汛兵(衛哨),故民間流傳別稱“汛地”,當時師舟可通過現城區直泊虎門寨。從地理考察,鵝婆、鵝公、竹洲三山丘排列河岸,其相間之域為河灘水瀝潮漲水浸大人山腳,潮退則水瀝可通船。明代大船直泊貝葉花橋(今稱大人坑)賞景,清代虎門八景之《岐嶺松濤》、《鵝湖波月》詩中有云:“呼咽波濤疑虎嘯,悠揚天籟起龍吟”(岐嶺即石旗嶺、今大人山);寧隨風涌分園缺,時向江流照潔淤。

(鵝湖、指鵝公、鵝婆兩山相夾之水域),可見寨城建立后,太平(鵝公山下)變為了河灘洲渚,故有鵝公洲之稱。志初稿)乾隆末年,沿海裁鹽改稻,鵝公山下筑圍修塋,開始,舟楫泊南麓,嘉慶年間北麓漸有堤圍與虎門寨相連。從此,太平開墟,為漁農互貿之地,舊稱豬仔街,即今執信路。

太平開墟應在嘉慶年間,時莞邑知縣仲振履之《虎門覽勝》有記,太平墟在南門外,師舟灣泊之所。當時虎門內地墟場最盛則是缺口(鎮口)和廣濟墟,民諺傳:“先仁和,后鎮口,有廣濟無鎮口,有太平,無廣濟?!睆氖分居涊d,廣濟等墟興于嘉慶年間,缺口司署曾搬遷至此,其繁盛相沿直至晚清。而太平雖立墟在嘉慶,但處軍寨前哨,只是墟期集貿,不立民足,斷斷續續至鴉片戰爭以后沿海炮臺圍灘屯墾,廣濟河日淤,舟楫移泊太平涌一帶,鵝公山麓繼有打鐵、漁釣、修制、茶寮、谷物等店鋪,咸豐年間虎門、長安、厚街一帶水草,日為廣州,香港洋商注目,在河灘設莊口收購,繼而在寨城內外開辦草織,太平有草墟、草埠之稱,加工作坊,三江雜貨漸向太平靠攏,廣濟等墟場商鋪也向此地移集。隨著人口增加,民居繼起,當地士紳也在此建堂館,倡公益,辦實業,同治時期已稱太平集,光緒末年,省港貿易日盛,太平成了水路中臺點站,往來縣境內外及省港長河渡,每日不下數十艘,內外商品在這兒集散流轉,銷售力頗大,已經形成海傍、貴立、誠信、上大、豬仔、果欄等門條工商業小街,還鋪砌麻石路,成立了商會,年自立“六街轅首”共同治理墟務、民政,成為莞邑三大墟鎮之一。

建立民國后,設區隸墟,虎門的政治中心也移署太平。草織業空前旺盛,店鋪開始更新改造,出現了青磚大屋,磚木結構的樓屋。1924年開始改墟立鎮,大革命時,虎門工農革命風起云涌,曾稱虎門市,群眾性組織異?;钴S,成為省港革命信息的傳播地。大革命失敗后,氣氛沉寂一時。至三十年代陳濟棠主粵,太平市政、交通、教育進入大發展時期,工商、公益用地漸向公園前、福音堂、新洲、塘塋等方向發展,民居也向寨城集落;商品向省、港深購,遠銷珠江口東西部沿海各地,成為頗有名氣的小商埠??谷諔馉幥跋θ諜C騷擾,商民惶恐而縮減投資,一些工商大戶也開始資本轉移。

至1938年10月,虎門淪陷城鄉人民逃難,太平萬人空巷,果欄街、則徐路一帶數十家商鋪毀于大火,商業出現局部性蕭條。特區維持會建立后,太平變為莞邑日政權的據點,鎮內加崗設柵,控制虎頭門水道,時莞邑東北部之廣九鐵路封鎖,東江通省水道大天二,撈家割地行劫,商旅不寧,邑境物資也從此地輸入,商業相對穩定,廢墟又重建店鋪,特別是日偽軍糧集中太平,漢奸商人乘機壟斷經營,與廣州、市橋互通信息控制金融市場。香港淪陷后,難民涌入,莞邑腹地日、蔣、共三角斗爭頻繁,商品多從此地流轉,日軍“南進丸”號,借行駛香港之機走運日貸、港貨回虎門,水客、私船工大肆轉銷,沿海饑民涌入,嫖、賭、飲、吹復興,太平出現了殖民化畸形繁榮。

抗日戰爭勝利后,所謂“光復時期”水陸暢通,商旅空前集貿、太平橋河岸,每日集泊舟楫多達五六百艘。國軍接防,紀律松弛,靡爛的“黃色商業”經營,導致流動人口激增,太平有“不夜天”“小香港”之稱,國民黨政權重新建立,當地士紳若周等名流發起重整蓮溪公產,與商會聯合,成立蓮溪局董事會,重新開發新洲,招商設埠,工商范圍又有所擴大,由于物價暴漲金融危機,商道不穩而而發展遲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一些金融、糧食、草織的大戶也逃往香港,不少店主也倒閉撤離,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全鎮只存工商業約五百業戶,從業者二千余人。自三十年代調整行政區域,太平劃屬十一區,抗戰后一直屬東莞第五區,鎮內設鄉公所,抗戰勝利后,鄉??s編,太平鎮隸管虎門寨,南北面鄉(威遠島),共分24保,總人口有19307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堵塞走私漏稅渠道,加上香港封鎖,國民經濟處在恢復時期,工商業規模有所縮減,社會主義改造成后,走上了集體化道路。1958年各戰線掀起大躍進高潮,城鄉體制合并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5月底分出自立公社。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開始改造舊城區,擴展長堤,延建新洲路,拆寬果欄街、執信路、公園前,連通魚塘,建造“平湖”,開辟鵝公山為山頂公園,起建影劇及海濱、敦煌酒家,“文化大革命”“備戰、備荒、為人民”時期,全民義務行動挖空洞,并拆除執信路傍山店鋪,向山麓取土10米,七十年代中后期重新建工商樓宇,成為太平新街面,民房建筑向塘塋,大人山西隅擴展。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搞小經濟的政策實施后,太平鎮又繼起為珠江口間業集散地,但鎮周為農田,只能在鎮內見縫插針發展,工商店鋪擠占街面及文體場地。1983年縣調整行政區域,將威遠島由虎門區劃出歸并太平港,開始籌建停車場,起建商業樓宇。

1985年3月,為了適應開放、改革形勢,虎門、太平是省首批試行撤區擴鎮,兩套班子聯合辦公。10月正式合并成立虎門鎮,原太平稱港。成日城建辦公室,統籌市政建設規劃開辟新城區。合并三年,采取自籌、集資等方式,由個體、集體、國家籌劃起建,新街繼起樓宇整然,現在新城區環繞舊城區,以沙太路、莞太公路為骨干擴展、伸延,城區已經東聯107國道,西沿威遠島瀕河,北連鎮口,南至廣濟河、虎門寨與太平舊城區張望鎮中的一流規模的建筑工程,如威遠大橋、貨柜碼頭、虎門市場、個體商場、鎮政府大樓、郵電大樓、文化中心、體育中心等?,F在每日進出港區的車流達1萬多車次,旅客發出量2萬人以上,在籍人口(城市居民)3萬多人,常住及暫住人口超過本地人口,近年港口吞吐量達100萬噸,第三產業特別興旺,沿街底層門面基本是商場、店鋪、裝修時髦,入夜燈火通明,虹霓吐彩,尤以人民路沙太路為盛。近年興起群眾購地自建住宅,多為34層新型建筑。港區內設有小學四所,中學五所,還有職工業余學校、電視大學分教處。

太平港是水陸聯運的樞扭,水路傍接珠江主航道,港區馬路接107國道,廣深(珠)高速公路在入港東境回環交接,虎門大橋在西境飛越城區,目前港口城建面積比原太平鎮擴大了10倍多。

沙角

位于本鎮南端,處海陸交角,東連路東,西連沙角炮臺,叢崗逶迤,列山為岸。古村有濱沙、崗廈,隸管河仔、德隆圍、紅星等10多條基圍小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與寧洲南寧鄉分出,取名基寧(意在基圍求保安寧之意),后來劃出路東,此處保留原名至今,至八十年代末,取近沙角電廠和沙角炮臺之意,增強知名度,利于開放引進,改名沙角。這里清中葉前為海島,北面水域為海灘,為古龍戶(古漁民),漁豬登圻之所,元代年間有居落。

明英宗正統年間,南海王蕭舉義,聲勢浩大,島上漁、農者響應。清初,沙角建炮臺,籍伍之人常有留居此地屯墾,至本世紀三十年代前,有“差鄉”之稱(舊時從軍曰當差),較大守族姓梁。河仔是虎門最先的基圍村落。當東江支匯入木棉洋之口,鴉片戰爭時是灘涂草朗,沙角炮臺失陷,澤朗浮尸,戰后兩年,清延下興屯田。據傳河仔圍堤由沙灣河氏“拍圍”,后招佃開耕,而后陸續圍灘分割,至民國時已形成現有居落。

基圍村民,內地稱沙民(耕種沙田之意),多來自珠江口西部縣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里村民亦漁、亦農,多佃戶,歷受田主、包耕、護沙隊騷掠,這里河涌縱橫入海,是走私、販私進出之道,圍內有鴉片煙館、賭攤、茶寮。該地處???屢受臺風暴潮、咸患威脅。民居為竹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防咸引淡,改為雙造田,利耕稻米,甘蔗,近年沙田大面積開魚塘,種香蕉,德隆圍水閘引灌海水養殖優質魚蝦,河仔開辦外向型養殖場,堤圍全面改建石堤,加厚加高達一級堤圍標準,圍內民居普建新樓。

進入八十年代,沙角以其地理優勢,先后起建三家大型電廠(A、B、C),是省內最大的火力發電基地。沙角村民善于利用沙角電廠和古炮臺的知名度,大力引入外資,開發工商企業。目前,區、村兩級規劃有序,原濱沙、崗廈村、村前起建工商大街和住宅樓宇,崗廈村后推山平土起建工業新區,水、電、通訊等公益設施配套完整。聚落人中近兩人,儼似一個濱海小鎮。

武山沙

處威遠島北部,原為海灘,舊稱武山洲,清道咸時期,清政府下興沿海炮臺屯田養軍,隨后士兵屯墾、官府招佃,逐漸形成現有基圍村落。民國時期,沙區民居屬南北面鄉。村民流動性大,皆佃戶,受佃則居,無佃則散,居舍概為茅寮、竹棚,漁、農并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沙民組合建制,另立武山沙。該處沙田肥沃,但缺淡水,種植單一產水稻也只是蒔掙槁,人畜飲水須到山邊運水。1966年,南北面引淡反洪涵工程完成后,咸田實現淡灌,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成為虎門高產甘蔗區,村民還組織漁業隊出海作業,捕撈漁蝦、貝類。

七十年代起,村民已改茅棚為磚房,八十年代后耕制改革,魚、果并舉,過剩勞力向轉移務工,舊日“圍口”村新樓繼起,并用上自來水。進入九十年代,城區向這里延伸,工業用地在這兒規劃,農田面積減少,但仍是本鎮農田保護重點區域。


提示:您已離開視窗區6
中國東莞虎門街道欄目_中國東莞虎門街道欄目
提示:您已進入視窗區14,本區域含有4個鏈接,按下Tab鍵瀏覽信息
版權所有: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號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提示:您已離開視窗區14
拼音 簡體
重置
聲音開關
聲音開關
語速
語速
閱讀方式
閱讀方式
配色
配色
配色
放大
縮小
鼠標樣式
十字線
大字幕
說明
更多服務
讀屏專用
退出服務
導航區 ALT+1
視窗區 (15) ALT+2
交互區 ALT+4
列表區 ALT+5
正文區 ALT+6
服務區 ALT+7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