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一)
提示:您已進入視窗區6,本區域含有2個鏈接,按下Tab鍵瀏覽信息


虎門的人口聚居早在新石器時代。本鎮東北部橫山,其下赤崗村附近發現山崗遺址;臨海的村頭村發現貝丘遺址。從發掘貝丘遺址的出土情況表明,三千年前這里已形成有規則的集落布局,古先民以漁獵為生。

虎門原為淺海涂之域,水瀝回環,即便是清初,自雙崗歷白沙、博沖、北柵、沙頭一線仍為海岸(大致107國道下),岸線下山丘錯落列為浮波島嶼、沙渚洲汀,古漁民(古稱龍戶,舊稱疍民)在洲邊山麓集泊登圻,其棲居往往是聚、散無常;岸線上靠山之民或漁、或獵,墾荒耕織,居所相對安定。

漢代時,這里劃屬鹽場,管理有一定制度,相應也吸引一部分流民,役使在此立腳謀生。到了宋代,鹽業經濟得到進一步開發,當時大寧鹽場為廣東省主要的十三鹽場之一,食鹽銷運全省各地,甚至廣西東部,江西南部均食莞鹽(莞鹽包括東莞、靖康、大寧三鹽場),鹽業的流通無異于打開門戶,讓越來越多的官吏客商認識虎門、了解虎門,使得這塊歷史上的“蠻荒之地”,向外界裸露了鹽、漁、農自然經濟的潛力,加上南宋后中原人口南遷,引來了一批有志之士在這卜居、開發,同時將中原文化播入,推動了這里自然經濟的發展。從現存的族譜資料所得,宋代立籍的王、鄧、陳、譚、鄭、何等幾大姓氏均為士大夫階層,其中多與鹽政鹽務有關。

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生息繁衍;文化的滲入帶來村部的文明;官商往來帶來了信息流通;海疆的形勝帶來了軍事布防;地理、人為諸因素,使這時代起迅速崛起:村落益大、人丁興旺,一躍而為莞邑西南的重要區域。到了清代,這種發展勢頭更大,從文化史料比對,宋代莞邑進士(以文進士計),虎門僅得1名。

由于地理的變化,“江河日遠,咸鹵日稀”,鹽之利弗如農之利,迨至清乾隆五十六年,靖康鹽場(包括虎門)徹底裁鹽改稻,墾翌為農耕,當時洲汀沙渚,圍灘圈地,蓄淡沖咸,漁農并舉,牧畜旋興,居民就業門路更廣,農副集留范圍更闊,村墟繼起,交運隨通。特別是鴉片戰爭后,這里奉行清庭“屯田養兵”政策,沿太平河畔,北起白沙、南下沙角圍堤筑塋,逐步使海域之灘圍墾成田;并沿武山洲(威遠島)筑堤圈耕,隨著農耕地域擴展,數十條基圍村落隨之形成。

至清后期,這里特產的口水草及其加工業日為外洋注目,鵝公山下以其交運的便利,迅速成為莞邑的草墟、草埠,成為珠江口東、寶、番、順四縣)的商業集散地、作坊、草詩、店鋪,林立河堤、山麓、莞邑內外的商賈往來日頻,工商從業者日眾,也相應推動這里村落、人口、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

虎門村落以族姓聚居為主,(基圍村落乃盡可能姓聚居),基本上依山而筑,順地形多為背東北向西南,村落有祠堂、廟宇,村前開魚塘,村口植榕樹,傳統屋宇布局為直巷橫門,主屋為天井廳堂,天井兩邊為灶間,廳堂兩邊為廂房,偏屋子為兩進式單間,俗稱“一廳兩廂零一間”,連體面積一般為130至150平方米。屋舍結構基本是椿墻(用板夾土夯實、甚固)、瓦面,有錢人家則墻面包青磚,飛檐雕花板,巷道鋪砌沙或條石。明清以來,這里多名鄉望族,民諺稱:“懷德幃桿當火棒,北柵祠堂當糞坑”、“南柵官吏名氣大,白沙鄭氏人心齊”。

歷史上墳落的興廢往往體現了族姓的強弱,封建社會的宗族思想,常常造成了弱肉強食的社會現象,村與村之間,族與族之間經常出現斗毆、(崩圍),甚至聯宗械斗的流血事件,致使一些弱小姓氏遷徙避離,現存的山崗多見村落遺址,其中不少是在宗族斗爭被毀或者因此而頹廢的村落。

新中國成立以后,推翻階級壓迫,改變了宗族觀念,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宗族平等,安居樂業,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造、發展,村落面積比過去擴大了數倍,居舍從泥屋到磚屋到樓房,流光溢彩,巷道縱橫平直,傳統屋子宇已不適應現代人的需求,普通折舊建新,村落正向城市化的方向邁進。

村落小志

懷德

鄧族聚居,南北宋間立村,始祖名元和,原居香港新界桂角山下,乃開宗鄧氏九十二傳世孫,鄧姓入粵第七代。

據鄧氏族譜載:鄧氏源起殷代,時武丁封季父曼于河南南陽為鄧國公候,后子孫以鄧冠姓,分支五湖四海。至宋初開寶年間(973)鄧漢官授承務郎,由江西吉水縣白沙里出仁入粵,稱廣東鄧姓鼻祖(即開宋鄧氏八十六傳世孫)。其孫鄧日旭官文林郎,曾孫鄧符于宋崇寧四年(1105年)舉進士,再度入粵官陽春縣令,權南路篆,謝官后,遍游山水,精于堪輿之術,擇居香港新界桂角山下,設力贏書院,招四方求學,歲捐膏火。后發現“風水”寶穴遂將三代先人(漢、粵冠、日旭)孝妣杵葬,并留下一穴囑咐后人,將自己葬于此(按:香港尚傳“玉女拜堂”、“金鐘復火”、“半月照潭”、“仙人大座”為四大名穴)鄧符為香港鄧姓始祖,其曾孫元瑛、元禧、元亮、元禎、元和組成五元堂,分居香港錦田、廈村、屏山、大鋪、元朝、粉嶺、龍躍頭等及東莞之福隆,竹園、懷德等數十村落,據說香港鄧氏近千年來繁衍人口逾百萬(香港《成報》1981年1月17日)。

懷德元和,在“五元堂”中排行第五,宋王南渡時由香港新界徙居莞城莫家祠,后流落今地為放牛郎,筑室定居。懷德古稱“勞德”,先村雜居關、鐘諸姓,相傳清代某縣令出巡,以“君子以德為懷”改名今稱。元和祖一至五世祖生于宋代,七世祖鄧國琦為明初義士,三舉賢良不就,在鄉間組織靖康民丁,屯守缺口鎮,抵御盜賊而被捕身亡,留名四鄉數百年。二十四世祖英吉公開代于世國,今中山、高州、茂名等縣皆有鄧氏分支。

懷德村落分散,以蘆山(今稱龍頭山)腳下為大村,支分十數自然村,地域廣闊是本鎮大族,立村時距海灘不遠,今大坑村宋代立靖康醫靈古廟,是當時靖康鹽場域內的民間集議之所(今尚存清乾隆末年重修時石刻碑記),其村口大坑與河涌潮水相匯,今滄海桑田,稱虎門山鄉。該村土地廣漠,利農林、蓄牧,尤以柴、米、油、糖稱著,村民世代勤勞、儉樸,民風敦厚,好義舉。1938年秋,日軍攻陷虎門,村民聯合自衛隊,追殲日軍并割下首級,懸于村口榕樹上示眾,創莞邑民眾抗日御侮之楷模。東江縱隊抗日名將曾生、鄔強、張瑛等,常于該村出入,是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的根據地。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聚落分散,分東南數條自然村,另立村田鄉。1958年又接收厚街水利移民立新沙埔村隸管。近年輔砌水泥村道,村前起建工業區,引進來料加工廠多家。

樹田

在懷德管理區東南方,新中國成立初立集獨樹、田心、田尾、瓦窖、新村等自然村落而立,改名樹田鄉,村人皆姓鄧,歷史上屬懷德鄉,乃鄧元和后裔。其中田尾村明初立村,由懷德元和祖七世孫分支行立。獨樹,原名蜀豎,據說舊村主由蜀地遷入,寄意后人從此行繁起來,后來鄧氏遷入而為強族,舊村人逐漸遷離,并以音訛而改稱。該墳處古驛道旁,元明時莞人赴寶安必經村前。懷德周山群峰諸溪匯于村側排流入涌,村鄰羊灣尾為古水墟場,時蜀豎為水陸兩便之通衢之地,明清時期設郵鋪。

1958年虎門人民公社成立后,于此修筑全社最大的“五點梅”水庫原村落處水位線而搬遷,由國家撥款另建村落,其中田心、新村北移重歸懷德管轄,田尾村東移長安街口附近,另立大隊名新農村,歸和安公社轄。獨樹(蜀豎)村就近向山坡遷建,仍稱樹田大隊。原村耕地大部分受浸。六十年代水庫蓄水養魚,每遇雨水不勻(尤是天旱)村民在庫邊擴大稻耕,魚米甚豐。該村坡地多,利雜糧作物,以木薯果菜為著。村屬獅子山含鐵礦,大躍進時曾全民采煉。環山歷落,石礦豐富,質地上乘。近年開辟多個機械化采石場,向南靠107國道開發,辦工業區,起建標準化廠房招商。

居岐

前迎廣深公路(107國道),立于懷德管理區南下五里許,村人姓鄧,晚清時由懷德鄧氏分支立村。鄧氏入居前,周鄰有散落,其中羊彎尾村是古水步,明代東寶驛道從這兒通過,設有郵鋪,舟楫可沿大寧北上集泊。有打鐵、漁貨、作坊等小商經營,是懷德、蜀豎及北部山村的水運地。清中葉后,河涌日屢淤,村墟漸廢。北鄰有橫窖尾村,興盛時有數十戶人家,清末村民散走,一部分遷居大寧地域,在獨崗立村。鄧氏立居,據傳最早是舊墟(懷德墟地,與今大坑村隔坑對峙,已廢),清代北柵、懷德兩村經常駐機械斗,屢受其毀,旋遷今大坑村。居岐村行政歸屬歷歸懷德鄉轄。

1952年土地改革,劃屬樹田鄉轄,人民公社后歸北柵大隊。七十年代中期,為獨立行政管理至今,轄下有新塘、新村仔、鳳翔樓等小村。近年管理區辟建水泥大道,連貫107國道,起建工業區。村前廣深公路口建有酒肆商鋪,形成鄉村式商貿區。

村頭

處廣深高速公路與107國道交角處,居舍集中,坐北向南,村小多青磚大屋,有清代小康遺風。村民姓盧。明清時,村前河涌北通羊灣尾水埠,南連大寧、亭步構廣濟河出海,官舟洋船直泊村前。遠古時,此地為水瀝灘頭,1987年,省考古隊沿廣深高速公路樁位勘探文物,于村側朗下(土名)發現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隨手可拾夾沙陶、葉網紋,幾何紋狀等陶片及石斧、石錛等石制工具,初勘遺址占地二萬多平方米。盧氏建村于明代,村人多外出經商。清乾隆年間盧廷章科舉武探花。

晚清時,盧作新經商外埠,于村中建“禮屏公祠”,氣勢開宏,至今保存完好,其族裔分衍海外。晚清時已村舍井然有序。該村人少,在民國時行政歸屬北山鄉,新中國成立后歸北寧鄉轄,人民公社隸屬北柵大隊,七十年代中期與居岐、陳黃村同時從北柵分出為獨立行政村落。由于集體化生產,沿海拒咸引淡,村前河道不通交運,開辟成田。其行政隸管的樓仔村,與長安坳頭管理區接壤,該村乃民國時由大寧獨崗村伍姓人家搬遷至此。

北柵

廣深公路穿村而過,村人姓陳,其中北柵墩、河潭崗兩小村,雜以吳、關、鐘、黃、梁、鄭、伍、陸、李、黎等諸姓。北柵舊稱“鳳崗”,以村倚之山冠名。

北柵陳氏,先祖系出穎川,唐宣宗大中年間,由江西石城縣竹園頭遷徙入粵之始興郡居嚴塘里,北宋末年,陳常秩官朝奉郎,后出任羊城事鹽政,經常往來靖康、大寧鹽場,不久值“靖康之亂”宋王南渡,陳公亦于建炎年間(南宋初)舉家遷居大寧,至六傳世孫陳述官連山縣學賓,喜今址“崗巒歷落,開展沖拓,勢若飛鳳”,逐遷居于此,開稱鳳崗陳氏一世祖,遷入前后有李、梁、蔣、鐘諸姓并居,墳前為沙灘灶地,村民從事鹽業,官府樹樁立柵,控制私鹽陸運,由于“鳳崗處鹽場北”俗稱北柵,相沿至于今。

陳氏一世后,功名輩出,生齒極盛,村族富有,他姓逐漸遷出,明代世祖陳倡辦教育,捐資獻產建“鳳崗書院”,歷后數百年,一直是靖康域內(虎門)教育中心,族內公嘗產業,例行倡教獎金學,自明中葉至清末,科名蔚出,仕宦舊著,是莞邑一大名鄉望族。其村落雅然有序,房舍氣勢超鄰,有“青磚大屋麻石巷”之稱,家住公祠尤多,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全村共有陳氏祠堂96座,世人以“北柵祠堂當糞坑”(意即官司名富貴者極多),揚名莞邑。民國時,鄉人多旅外,鄉梓情濃。八十年代初,港澳同胞捐資建校興學創虎門地區之先。

近來村內層樓拔起,沿廣深公路兩邊大興土木,尤以飲食業稱著,僅酒樓咖啡館數十家,是廣深公路飲食業最盛處。目前工商業樓宇接連起建,城區域性布局西起龍眼東至懷德路口,形成一條六里長的鄉間工商大道。


提示:您已離開視窗區6
中國東莞虎門街道欄目_中國東莞虎門街道欄目
提示:您已進入視窗區14,本區域含有4個鏈接,按下Tab鍵瀏覽信息
版權所有: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號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提示:您已離開視窗區14
拼音 簡體
重置
聲音開關
聲音開關
語速
語速
閱讀方式
閱讀方式
配色
配色
配色
放大
縮小
鼠標樣式
十字線
大字幕
說明
更多服務
讀屏專用
退出服務
導航區 ALT+1
視窗區 (15) ALT+2
交互區 ALT+4
列表區 ALT+5
正文區 ALT+6
服務區 ALT+7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