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正是水稻插秧的好時節。近日,在市農科中心試驗田里,來自洪梅的棗紅糯種子,以綠意盈盈的秧苗兒姿態生長著,展現出勃勃生機。
這可不是一般的棗紅糯種子,兩年前,它們曾搭乘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遨游5個月。返回地面后,經太空誘變的棗紅糯種子經過近兩年的地面培育選育,目前正在進行第3造優勢變異株系選育工作,未來將在洪梅及水鄉地區推廣應用,開啟新的生命旅程。
為什么要將棗紅糯種子送到太空“出差”?“旅行”后的棗紅糯種子有啥神奇“能力”?什么樣的種子才能踏上太空之旅?讓我們一起了解“太空種子”背后的故事。
航天科技助力種業“芯”動能。棗紅糯是洪梅等水鄉地區特有的糯稻品種,種植歷史悠久,記載著獨特的水鄉文化,承載著水鄉人民濃濃的鄉愁;棗紅糯渾身是寶,從根須秸稈到谷子均有用處,具有治療風濕、祛濕驅寒、調理腸胃等效用,開發利用價值較高。
但由于棗紅糯連續種植多年,品種優勢退化、生產短板凸顯,如稻桿高細易倒伏,對稻瘟病病害易感,產量偏低,同時易受咸潮或臺風等影響。洪梅鎮農技中心工作人員張春秀告訴記者,以最近多年洪梅棗紅糯種植狀況為例,連續多年遭受稻瘟病等不同程度危害,嚴重影響稻農耕作與收成。
種業被稱為現代農業的“芯片”。為進一步強化棗紅糯種質資源深度研發與選育提質工作,2023年上半年,市農科中心牽手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中心合作,選取了經洪梅鎮農技中心提純選育的第三代棗紅糯種子,搭載神舟十六號飛船進行太空誘變與遺傳改良。
航天育種神奇“變異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作物種子或試管種苗被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無法模擬的環境,如高真空、微重力、宇宙高能離子輻射等的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種,這就是航天育種。
想成為合格的“太空種子”,不僅要能“上天”,更要能“入地”。從宇宙歸來的種子還需要在地面繁育,經過長時間的培育和檢測,進行多輪的篩選和鑒定。2024年,市農科中心對經太空誘變的棗紅糯種子進行地面培育選育工程,目前正在進行第3造優勢變異株系選育工作。
洪梅鎮農技中心副主任林仰孝介紹,經過一系列地面培育選育工作,獲得的棗紅糯新品種往往會具有相對原先品種更加出色的特質,具有成活率高、突變幅度比較大、穩定性比較強、育種周期比較短等特點,應用推廣后,將大大有利于棗紅糯的耕種和收成。
“天選之種”是這樣煉成的。為何來自洪梅的棗紅糯種子能飛上大空?在經歷太空的“考驗”前,種子篩選是航天育種的第一步。在航天工程系統中,載荷容量是極其珍貴的,因此,被選中的種子不僅需要遺傳性穩定,還需要綜合性狀好。這些活力強、發芽率高的種子更適合在新環境下,以良好的狀態開啟太空漫漫旅途。
為深入實施農業種業發展戰略,大力貫徹農業“芯片”計劃,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育研發與應用,近年來,洪梅鎮致力棗紅糯提質改良保育工作,以解決洪梅稻農多年來面臨突出的農業生產難題,努力破解棗紅糯品種特性缺陷,提升棗紅糯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
自2022年始,洪梅鎮利用2年時間開展棗紅糯提純復壯試驗,全力推進水鄉特色稻種棗紅糯品質提升,致力提高棗紅糯種植標準化、集約化。歷經10多輪室內外對比擇優篩選,選育出了純度高、飽滿度與健壯度好的第三代棗紅糯良種,為成功入選航天育種實驗項目打下了堅實基礎。
打好種業保護與品牌建設“組合拳”。為推進棗紅糯種植標準化、集約化與規?;?,洪梅鎮結合前2年提純復壯試驗,自2023年以來,積極籌備推進東莞市地方標準立項計劃,按具體實際與相關要求,花費人力物力,形成《棗紅糯栽培技術規程》草案,積極向市有關部門提出棗紅糯地方標準立項申請,目前相關申報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落實中。
為推進棗紅糯產業鏈條延展與品牌建設,2024年,洪梅鎮開展了棗紅糯種植技藝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提供棗紅糯提純試驗相關的圖片信息資料,配合開展田間素材拍攝,評審前準備以及參與評審等工作。近日,棗紅糯種植技藝已正式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推進棗紅糯保育及品牌創建賦能添力。
下來,洪梅鎮將持續實施種業“芯片”計劃,全面推進特色種質資源棗紅糯保護與品牌建設。通過“品種擴繁保育、標準化技術推廣以及產業化品牌培育”三大工程,建設棗紅糯資源全鏈條保護體系,實現棗紅糯品質提升、技術突破以及品牌建造目標,推進“百千萬工程”與農字產業振興,實現農業農村農民增產、增收、提質、增效,實現水鄉種業“芯片”煥新機,為鄉村振興提供特色發展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