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2022年工作總結和2023年工作計劃 2022年,東莞市地方志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貫徹落實《地方志工作條例》《廣東省地方志工作條例》,結合東莞實際,一手抓修志編鑒,一手抓開發利用,助力文化強市建設,推動東莞市地方志工作保持全省前列。 一、2022年主要工作亮點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持續學懂弄通做實黨的二十大精髓要義,旗幟鮮明講政治。2022年,市志辦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始終把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引導全市地方志系統黨員干部在學懂弄通做實上持續下功夫,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增強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的政治自覺。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結合全市地方志工作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到地方志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地方志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行,踔厲奮發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堅決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嚴把志鑒史編修和“網、館、刊、展”政治關。 (二)高標準建成全省第一個實現“五庫合一”的地方志數據庫——東莞市地情信息資源管理系統。該系統在東莞市2022年度政數工作總結會議上,被評為“2022年度東莞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十佳優秀案例”。5月20日,該系統正式上線,作為“數字政府”與方志傳統文化深度跨界融合的優秀范例和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的生動實例,由市志辦、市政數局聯合建設而成,建有志書庫、年鑒庫、村情庫、年報資料庫、多媒體資源等,并建成了數字方志館,全年免費開放《東莞市志》等志鑒精品160部,權威地情數據檢索20余萬條,反映新時代東莞市鎮村歷史文化發展成就視頻70余個,照片5000多張,讓社會深度了解東莞的過去與現在,實現權威地情數據精準檢索,更好滿足千萬人口文化需求。6月2日,市委書記肖亞非、市長呂成蹊、副市長劉旺先就地情信息建設作出批示,要求“切實發揮好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切實使地情資源活起來,用起來”。6月10日,時任省志辦黨組書記、主任陳華康批示:“東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地情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實現地方志‘五庫合一’,將有效拓展地方志存史、資政、教化功能,為全省地方志數字化發展探索引路,為實施‘三服務’構建了具體抓手,意義重大。希望東莞市乘勢而上,充分發揮系統功能作用,特別是要在內容建設上下功夫,尋求突破,不斷提高效益,勇當全省地方志數字化建設排頭兵?!?月4日,省志辦印發簡報,向全省介紹東莞市地情信息系統建設做法和經驗,并報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7月15日,“中國方志網”全文刊載《加快推進地方志數字化助力文化強省建設——廣東省東莞市建設地情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做法和經驗》,向全國宣介東莞市數字文化建設做法和經驗。 (三)修志工作。一是啟動《東莞市扶貧志》《東莞市全面小康志》編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記錄好三件大事。6月6日,市委辦、市府辦下發《關于做好〈東莞市扶貧志〉〈東莞市全面小康志〉編纂工作的通知》,啟動“兩志”編纂。我市被省志辦推薦為全省唯一的中國全面小康志編纂工程試點單位。6月9日,印發“兩志”編纂工作方案,啟動“兩志”編纂業務線上、線下培訓。7月7日,召開全市地方志工作及“兩志”動員部署培訓會,部署“兩志”編纂工作,開展“兩志”編纂培訓。全年與市經協辦、市發改局、市農業農村局等多部門、鎮街開展“兩志”座談調研、講座輔導,提升“兩志”志稿質量。完成56個單位,18個鎮街“兩志”資料收集。開展“兩志”市外調研前期準備。二是名鎮志編修工作。《石龍鎮志》《長安鎮志》列入中國名鎮志編修工程,全年與國家、省密切溝通,組織做好編修、修改工作,《石龍鎮志》《長安鎮志》均進入出版最后程序。三是部門志編修工作?!稏|莞日報社志2004—2020》完成首發。四是鎮村志編修工作。完成《望牛墩杜屋村志》審查驗收,并已順利出版發行。五是資料年報工作。收集全市169個單位的年報資料,為第三輪修志打好資料基礎。六是積極參加志鑒交流。參加“志史鑒今砥礪前行:從改革開放到大灣區建設”研討會(在香港、北京、廣東及澳門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并作發言。 (四)年鑒工作。一是穩步推動市、鎮兩級年鑒出版。依法修鑒,由市委、市政府主管,市志辦組織編纂,10月24日《東莞年鑒(2022)》公開發行。市直有關部門等127個單位和32個鎮街參與。督導中心鎮街年鑒編纂,寮步、塘廈、南城、松山湖高新區、麻涌等鎮街(園區)2022卷年鑒已順利出版。二是完成《廣東年鑒》《中國城市年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年鑒》等涉東莞市內容組稿。三是率先開展全市年鑒質量評價工作。經嚴格、公正評審,推薦《東莞年鑒》《大朗年鑒》《長安年鑒》《塘廈年鑒》《南城年鑒》《寮步年鑒》《厚街年鑒》《石碣年鑒》《松山湖高新區年鑒》2021年卷參加全省年鑒質量評價,并全部獲獎,占全省123部優秀年鑒的7.3%,獲獎數量居全省各地級以上市前三。其中,《東莞年鑒2021》獲省市級綜合年鑒一等獎;《石碣年鑒2021》《大朗年鑒2021》《長安年鑒2021》獲鄉鎮街道年鑒一等獎;《南城年鑒2021》《寮步年鑒2021》獲鄉鎮街道年鑒二等獎;《厚街年鑒2021》《塘廈年鑒2021》獲鄉鎮街道年鑒三等獎,《松山湖年鑒2021》獲專業年鑒三等獎。四是精益求精爭創精品年鑒。按照省統一部署,開展“精品年鑒品讀季”活動,組織開展“讀精品、學精品、用精品、編精品”研討交流會,持續做好年鑒編纂經驗總結和改進,對標精品年鑒開展年鑒編纂、評價工作。五是創新開展鎮街、園區年鑒稿評價工作。完善鎮街、園區年鑒稿評議常態化機制。 (五)地方史工作。一是認真開展2022年地方志理論探討活動。積極組織、參與我市的理論研討活動,廣泛發動,鼓勵各鎮街、院校撰寫論文。6月完成鎮街理論交流、推薦論文工作并向省報送地方志理論研討成果15篇,獲論文二等獎1篇。二是抓好地方志宣傳推介。向省報送《粵故事》3篇,2篇被“方志廣東”微信公眾號刊載。完成《東莞史志》編輯印刷發送。三是《東莞通史》獲立項。2022年度全省地方史編研計劃下發,《東莞通史》項目獲立項,擬分古代、近代、現代三卷。 (六)地方志數字化工作。一是推出《新時代?東莞影像志》電視片(第四期)。與東莞廣播電視臺聯合拍攝,選取東城、萬江等9個鎮街和單位拍攝,每集約3分鐘,共10集。全面反映東莞綠色生態發展、古樹名木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的風采,科學推進城市治理、城市更新現代化,促進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講好東莞故事。10月1—10日在東莞廣播電視臺《東莞新聞》播出,同時在廣東省情網、“學習強國”廣東平臺及知東莞App、民生視點、“東莞市地情網”、“i東莞”、“方志東莞”、“文明大嶺山”、“山水謝崗”、“東莞植物園”等平臺發布,單集平均點擊量超過2萬次,累計點擊量超20萬次。其中《萬江滘聯社區:美麗幸福鄉村蝶變,社區發展迸發新活力》等7部作品在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4部作品在多彩鄉村活動中獲獎。另報送“百集微視頻”項目的第三期《新時代?東莞影像志》短視頻,有8篇被“學習強國”平臺采用。二是方志文化新媒體建設。落實系統實施服務階段,累計完成160本志書上傳。開展地情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編纂子系統線上線下培訓。完成編纂子系統、年報系統等驗收。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配合完成政府網站及政務新媒體檢查6次。保障市情網安全穩定運行,完成79篇動態更新。做好“方志東莞”微信公眾號運營,全年推出多彩鄉村活動作品展播和“莞鑒話你知”等信息185篇。三是做實地情宣傳推介。推動“方志廣東”系列vlog走進東莞潢涌村,協助完成拍攝并協同宣傳,在“方志廣東”公眾號、“學習強國”廣東平臺、騰訊新聞等平臺發布。全年25篇供稿被廣東省情網“工作動態”欄目被采用,“中國方志網”轉發東莞市動態10篇。 (七)自然村落普查成果開發利用。一是深度開展2022年“多彩鄉村弘揚嶺南文化”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暨多彩鄉村活動百村(校)行活動。7月起,到橫瀝鎮、大汾社區、東莞理工學院等推動多彩鄉村“百村(校)行”活動,與非遺保護、文化傳承等有機融合,擴大多彩鄉村活動品牌影響。發動32個鎮街和8所在莞高校5萬人次參與2022年“多彩鄉村弘揚嶺南文化”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向省推薦700件作品。經專家組評審,公示我市獲獎作品共62件,其中,一等獎4件、二等獎15件、三等獎21件、優秀獎22件,東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橫瀝鎮政府、石碣鎮政府、茶山鎮政府、沙田鎮政府等9個單位獲評為優秀組織單位。東莞市提交作品數、獲獎作品數、獲評優秀組織單位數約占全省總數的十分之一。8月1日至15日,“百年奮斗圓夢小康——廣東鄉村脫貧奔康成果巡回展在鰲臺書院舉行,全市50多個單位參觀,參展人數超1000人。二是報送《廣東鄉村經典菜肴》《廣東鄉村集萃系列叢書》相關文稿32篇。 (八)方志館工作。截至年底,東莞市建成市方志館1個、鎮級方志館4個、鎮村史館36個、方志驛站15個。我市在省方志文化示范場館創建活動中榮獲4個榮譽稱號,其中,大朗方志館、南城方志館獲評“廣東省示范方志館(鎮街級)”稱號,塹頭村史館、巷頭村史館獲評“廣東省基層方志文化示范場館”稱號。一是市方志館管理。完成“東莞地方志歷史”專題布展,持續完善日常管理,做好6.7萬冊地方志書收藏管理。以方志館為平臺,舉行讀志用志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等活動,積極開展贈書交流,贈閱發行書籍2606冊,其中贈送各有關單位、鎮街和企業1425冊、市委宣傳部412冊、鎮街方志館和方志驛站769冊。二是積極推動市新方志館建設。多次與市檔案館、市中心城區“一心兩軸三片區”建設現場指揮部辦公室溝通,向分管市領導匯報工作,全力配合開展建設前期的市檔案中心與市方志館選址研究工作。三是建成沙田鎮方志館1個、方志驛站5個。全年建成沙田鎮方志館1個,馬可波羅、南城石鼓社區、東莞理工學院、厚街鰲臺書院、石碣水南村等方志驛站5個。四是推動鎮、村志(史)館規范化建設。與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聯合下發《東莞市村史館建設工作指引(試行)》,就指導思想、建設原則、建設內容、展示方式、使用管理等給出具體工作指引。開展村史館建設指導,推動鎮、村志(史)館規范化建設。 (九)做好政務服務工作。協助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配合數字政府建設,做好熱線服務,完成地方志行政許可審批事項2件,認真受理“12345”熱線工單,及時回復,工單辦結率達100%。 二、2023年工作要點 一是加強黨的建設,持續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貫徹落實。持續學懂弄通做實黨的二十大精髓要義,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旗幟鮮明講政治。始終把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引導全市地方志系統黨員干部在學懂弄通做實上持續下功夫,推動學深悟透黨的創新理論,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國家、省統一部署,全力以赴組織好《東莞市扶貧志》《東莞市全面小康志》的編纂,記錄好三件大事。匯總整理各園區、鎮(街道)和各有關單位資料和初稿,開展志稿總纂、志稿評議,組織各部門、各單位完善資料收集整理和文稿修改。推動中國名鎮志叢書《石龍鎮志》《長安鎮志》年內出版。協助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志》編纂。持續指導鎮、村志編修工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三是做好年鑒編纂出版工作,打造精品年鑒。組織編纂出版《東莞年鑒(2023)》。完成《廣東年鑒》《中國城市年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年鑒》涉東莞市內容組稿任務。做好15個中心鎮街(園區)年鑒編纂指導。積極參加國家、省年鑒質量評價,創新性辦好市年鑒評價,提升年鑒質量。 四是推動地方史編纂與研究。協助做好《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廣東卷》編纂。認真組織開展2023年地方志理論研討活動,廣泛發動,鼓勵各鎮街、院校撰寫論文。辦好《東莞史志》等地方史志出版物。高質量做好粵故事供稿工作。謀劃《東莞通史》編研。 五是深化方志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好市方志館日常管理。加快推動市新方志館建設,持續推動有條件的鎮村建設方志(史)館和方志驛站,開展村史館規范化建設指導。做好志書發行工作,做好資料年報工作。做好方志驛站建設。 六是加強數字化建設。全面完成東莞市地情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建設,切實使地情資源活起來,用起來。持續打造好《東莞影像志》品牌,高質量完成第五期拍攝、播出。提升地方志數字化水平,提升市情網、東莞市地情信息資源管理系統、“方志東莞”微信公眾號服務水平。 七是抓好開發利用。積極參加、認真開展好省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地方志文化資源優勢,主動承擔傳承弘揚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責任擔當,推動嶺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八是強化隊伍建設,做好政務服務工作。抓好隊伍建設,提高末端執行力。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不斷提高政務服務能力,配合數字政府建設,做好熱線服務,及時辦結“12345”熱線中心派發的工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