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以前常平的科技活動都是圍繞農業來開展的。1961年公社成立農科站,農村亦設大隊級農科站,開展科學種田活動。1980年成立科普協會,按各行各業技術特點,劃分為糧食組,林果組、水產組、工商組和文衛組等6個組。1987年全鎮有種養業和工商業科技示范戶550戶,專業戶1040戶,重點戶1176戶。各組都訂制開展抓科技促生產的計劃和活動項目??破諈f會會員多是各行各業懂得技術有科學頭腦的農村土專家、革新能手和技術人員。協會采用科技知識講座(請省市專家講課),土專家,能工巧匠傳、幫、帶(辦《常平科蕾》印發他們的典型材料),組織出外參觀學習,選送尖子人才到對口院校深造等形式培養骨干和專業人才。1985年以來林果組舉行培訓班20期,培訓技術骨干4600多人次。1980年惠陽地區科協現場會議在常平鎮召開時,鎮內經審核有特殊貢獻的各行各業土專家26名,生產能手32名。為推動科技開展,科普協會根據常平鎮生產技術和經濟水平,訂出常平鎮的科技人才標準如下:生產的產值比一般人高出一倍者為一般人才,高3至4倍者為骨干人才,高5倍以上者為突出人才。當時鎮有專業技術人才3853人,其中一般人才3288人,骨干人才447人,突出人才118人。同時,以土專家為骨干,建立和健全科技咨詢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承包,全鎮建立服務公司3個,科學種養試驗場l個,技術服務站15個。由于在生產上運用科技有成效,故1982年冬,全國召開科技承包經驗交流會,常平作為特邀代表,由黨委副書記陳潤松赴京參加會議,并代表廣東在大會介紹經驗。通過各個技術服務站和土專家提供技術服務,常平農業呈現繁榮昌盛的大好局面。
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全鎮產業的轉移,工業已成為全鎮的指導產業,科技活動主要在工業中開展。由于工業科技在本鎮中力量薄弱,為了發展經濟,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科技產業,在引進人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扶持民營科技企業,調整產業結構等環節上取得突破。通過不懈的努力,常平鎮的工業科技發展成效顯著。2002年,常平鎮被東莞市科教興市領導小組授予“科技進步先進鎮”的稱號,2003年,常平鎮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增省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民營科技企業5家,市民營科技企業28家,高寶綠色科技集團獲得國家人事部批準成立了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隨著時代進步,常平鎮成立科技協會,通過發揮科協科普工作主力軍、學術交流、國際民間科技交往與合作的主渠道作用,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入會,壯大民營科技隊伍的建設,提升民營經濟的科技含金量。2003年至2004年連續兩年被東莞市科學技術局授予“民營企業發展先進鎮”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