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早在宋朝初期,大瀝村就有人類在此聚居生息。南宋末年其余各村落也先后有村民從南雄珠璣巷遷此安居,于元、明、清三代又有小部分村落相繼出現。
清道光(1821年)以前,常平鎮境內先后出現一些小圩市,其后由于河道變遷以及社會環境變化,特別是廣九鐵路建成并設立常平站(今東莞站)之后,除常平圩日趨繁榮外,其余各圩相繼衰落。
新中國成立之前,常平圩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常平古圩——廣裕圩——常平新圩。常平圩原是寒溪水畔一片荒灘,因水運便利,商業和手工業等在此發展,形成常平古圩。其后為與常平古圩抗衡,在其東端又建廣裕圩,因廣裕圩轄地廣闊,人口眾多,水運便利,發展較常平古圩為快。之后,常平圩為求競爭,又建常平新圩。后來,人們把連成一體的常平古圩和常平新圩統稱為常平下圩,而廣裕圩則稱為常平上圩。新中國成立后,常平圩與廣裕圩合并為常平圩(曾先后兩次稱常平鎮),并為歷屆政府機構駐地。1987年,常平撤區建鎮,常平圩被劃分為居民管理區和下圩管理區。
【歷史沿革大事記】
宋初(太平興國年間,即977年—984年),南雄利雋卿到大瀝建村,是常平地區立村之最早者。
南宋后期(約1265-1278年),我鎮部分村落始祖先后從南雄珠璣巷或其他地方到本鎮各地立村,從此本鎮村落已初具現今之格局。
清順治年間(1644年),常平境內鄉村歸京山司管轄。
道光年間(1821-1865),常平古圩建立。
1950年8月5日,區鄉調整,常平圩為全縣唯一的區轄鎮,常平境內的村莊基本屬一區的常平鄉和廣裕鄉管轄。
1953年春,全縣將原來的九個區劃分十五個區,常平區劃為第五區,共轄區21個鄉。
1954年6月30日,五區常平改為鄉級鎮。
1954年7月1日,縣內區鄉建制又變化,常平圩改為鄉級鎮。五區原所屬的21個鄉縮為十七個鄉鎮。
1955年9月,第五區改稱為“常平區”。
1957年12月,全縣撤區設鄉,成立三十七個大鄉,常平區解體,原小鄉合并為常平、土塘、橫瀝、東坑四個大鄉。
1958年3月,土塘大鄉并入常平大鄉,常平境內的村莊基本為常平大鄉所轄。
1958年10月,全縣廢除大鄉制,建立人民公社制,當時常平、橫瀝、橋頭、東坑四個大鄉合并成立常平人民公社。
1959年,橋頭、橫瀝地區劃出常平公社。
1983年11月,撤銷常平公社,成立常平區公所。原公社所轄的各生產大隊亦同時撤銷,改稱鄉人民政府。
1987年4月,常平撤區建鎮。常平區公所解體,成立常平鎮人民政府。原區管所轄下的24個鄉也撤銷,分別建立31個管理區(另外一個居民管理區)。
2024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