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版
非凡十年看茶山 | 美麗茶山繪畫卷 綠水青山入畫來
  • 2022-10-14 17:46:02
  • 來源: 本網
  • 發布機構:
  • 【字體:   

  10月14日,“鳳凰新聞”刊發《非凡十年看茶山 | 美麗茶山繪畫卷 綠水青山入畫來》


  周末傍晚的上元稻田公園,夕霞暉映,惠風和暢,青青稻苗在田間茁壯生長,潺潺河水在渠中汩汩流淌。步道游人如織,孩童嬉戲,好不熱鬧。

  上元村的村民還記得,幾年以前,上元渠流域仍是“四亂”現象嚴重,水體黑臭難聞,人民群眾掩鼻而行,敬而遠之。如今的茶山人民享有如此寧靜怡人的河暢水清,窩棚參差、污水橫流已然是過往云煙,天翻地覆的變化令人贊嘆。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大計。十年前的東莞,正值這座“世界工廠”開足馬力,蓬勃建設,迅猛發展。然而當時的土地開發與工業生產嚴重缺乏環境監管,90年代以來,曾經以農業灌溉和降雨排水為功能的河涌溝渠,成為工廠企業心照不宣的默認“排污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茶山鎮亦難免欠下一筆筆觸目驚心的生態賬。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近年來,茶山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發展理念,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全面打響藍天、碧水和凈土三大保衛戰,深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如今,茶山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已成現實。

  控源截污 雨污分流

  雙管齊下實現河涌長治久清

  茶山鎮轄區內有17條河涌,其中內河涌(排渠)有11條、跨鎮河涌有6條,皆屬于東引運河-寒溪水流域。

  茶山鎮治污指揮部介紹,前期茶山鎮污水排放系統不完善,污水收集率低,通過明(暗)渠(溝)及部分暗管就近排入河道。而在2020年以前,全鎮污水處理能力還存在一定缺口,導致了污水管網持續高水位運行,未經處理的污水最終也會直接流入河涌。加之污染源分散、污水處理設施單一的狀況,致使我鎮河涌受污染物日積月累的沖擊,河涌內源及底泥存在污染,自凈能力較弱。

  2020年以來,茶山水環境治理以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水環境為目標,圍繞“控源截污、生態修復、活源補水、碧道建設”的治理思路,堅持系統治水、科學治水、精準治水,聚焦劣Ⅴ類水體、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全方位推進水污染治理工作,持續鞏固提升全鎮水環境質量,全域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目前全鎮17條河涌已取得顯著治理成效。

  茶山鎮加快截污管網建設,歷年來累計共建成約280公里截污管網,加強污水管網安全穩定運營,確保污水應收盡收;全力補齊污水處理能力缺口,新增6座分散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污水日處理量增加約4.69萬方,有效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新建8公里補水管道,充分利用污水站尾水,為轄區河涌活源補水,有效推進河道生態系統復蘇。

        全面貫徹落實河長制工作,強化鎮、村級河長責任落實,形成長效監管機制,扎實推進入河排污口巡查、沿岸企業偷排亂排的摸排、“清四亂”、“碧道建設”等工作落實。目前“清四亂”專項工作累計清拆建筑26639.31平方米,堅決杜絕河涌6米范圍內“四亂”現象,累計建成人民群眾“喜游樂到”的寒溪河、黃沙河、劉周渠“萬里碧道”23.1公里。

  另一方面,以“獎懲結合”、“管家服務”、“進村宣講”等模式,全鎮分批次、分階段、分區域重點推進居民、企業、六類重點排水戶雨污分流改造,累計完成近2000家企業雨污分流改造,污水規范接入污水管網,確保污水截得住,收得攏。同時根據入河排污口和暗渠摸查成果,結合截污管網建設和河涌綜合治理工程,按照分類整治的原則,將污水就近接入截污管網,封堵河道污水排放口,針對大流量的排污口,向上游溯源,逐級開展截流,累計整治入河排污口、暗渠口700余個,基本實現“雨污分流、污水進廠、雨水入河”,提高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切實減小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壓力,目前污水收集應收盡收,污水處理廠BOD進水濃度穩定在105mg/L以上。同時鎮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工業污染源監管,強化“自選動作”發力,一是借助無人機、CCTV管道機器人等科技力量,以及PH、COD、VOCs等快速測試包,提高執法效率;二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專管員輔助執法力量,加強與網格等多部門密切配合,做好流域片區涉水企業日常巡查、監測和動態監管工作,構建“人防+技防”的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總體布局,累計整頓“散亂污”企業3000多家,整治250多家涉環境違法行為企業,嚴厲打擊廢水偷排直排行為,從源頭上持續削減污水排量,助推河涌長治久清。

  生態修復 長久維系

  打造標桿“網紅”稻田公園

  上元稻田公園占地面積約250畝,是如今整個茶山鎮的熱門游園地,每逢周末傍晚,周邊市民紛至沓來,熱鬧非凡。改造前,農地主要出租給菜農種植,部分拋荒,田間違規亂建窩棚,凌亂不堪,污水橫流,既存在安全隱患,又造成生態破壞。

  以鄉村振興戰略和治污攻堅為契機,在上元渠污水整治的同期,鎮農林水務局、城管分局、生態環境分局、水務運營中心和上元村委會等多方聯動,帶領群眾拆窩棚、改基建、種稻谷、添花卉,建設觀光棧道和水稻文化長廊等一系列措施,將其打造成東莞首個以水稻為主題的公園,升級變身“網紅”打卡點,實現從“窩棚”變“公園”的典范。

  漫步在上元渠的彩繪堤岸,茶山生態環境分局支委詹敬江告訴鳳凰網廣東,茶山的內河涌大部分是人工排洪渠,全河道都是硬質水泥河底,缺乏天然的有機河床,自我生態修復能力較弱。

  “雖然已經實現了截污和雨污分流的基礎建設,但如果河流本身沒有自我修復能力,那么暴雨之后,一旦溢污,河水就會再次污染。所以我們的理念是對河床進行全面的生態修復恢復水體的自凈能力,以使治污效果能夠通過自然平衡長久維系?!?/p>

  詹敬江介紹,為保障治污措施的長久效力,鎮生態環境部門全面開展河涌生態修復,持續管養河涌水質,削減水體污染物,恢復水體自凈能力。首先是通過分析水體中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有害微生物含量,配對能夠清淤的益生菌群,通過生物手段吸食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然后通過架設生物河床,增加益生菌群居住的適宜環境,完善河道生態結構,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最終重建河床和水體的微生態鏈,長期保持水質穩定,降低人工維護成本。

  在此基礎上,還聯合水務部門加強河涌環境水文監測,提效溢流應急響應,完善內河涌溢流應急處置機制,以最短的時間控制雨后河涌污水溢流現象。

  說到這里,她指向渠水中泛起的點點波紋:“你看,河涌經過生態修復進一步深化治理后,水質改善了許多,恢復了以往魚群嬉戲的景象?!?/p>

  生態治理的工作需要異乎尋常的堅韌與耐心,生態環境、水務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日常,無不是人人頭戴一頂草帽,數個小時曝曬在烈日之下。詹敬江告訴記者,茶山鎮17條河涌,一共40多公里,他們每個月都要走一遍,全鎮河涌排污口661個,他們每年都要檢查一遍。無論晝夜,無論日曬雨淋,巡河、下工地,在工作中暑都是家常便飯。

  如今,本鎮河涌水質狀況躍升為2021年的全市第3,根據2022年的監測數據顯示,茶山鎮內河涌能夠穩定維持在V類水體。正是這些不懼烈日,敢打敢拼的生態環境衛士的恪盡職守與堅持奮進,終于把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條條河涌交還茶山人民,讓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生態文明新征程

  綠水青山反哺經濟發展

  十年來,茶山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水環境治理與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打造萬里碧道等有機結合,堅持在發展中落實環保,在環保中促進發展,構筑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不斷增強環境改善對本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帶來新動力。

  同時,大力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嚴格控制新建擴建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壓減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由粗放向集約轉變,突出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近年來,茶山共引進莞民投、德威、必拓、領亞、騰信精密等多個市重大產業項目,全鎮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3倍增長,每年R&D投入增幅達10%以上。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鄙鷳B文明建設任重道遠。在喜迎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茶山將鞏固上個十年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的基礎上,讓河涌秀水長清,讓群眾盡享藍天白云、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鳥語花香,不斷滿足群眾對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熱切期盼,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號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技術支持:開普云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