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又名茶園公仔,出自東莞市茶山鎮,在明朝初期已初具雛形,明清之際有顯著發展,民國初期廣為流傳,是東莞乃至珠三角一帶“開燈”習俗的必備品,深受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的民眾所喜愛。過去,珠三角一帶,尤其是東莞,凡生了男孩的家庭,都會在第二年正月十五日前,為孩子舉行“開燈”儀式。開燈的人家,一定要買以劉備、關公、張飛、趙云為組合的“四兄弟”回去,擺放在家中、祠堂,也用于贈送親朋好友。一是取其開枝散葉、人丁興旺的好兆頭;二是取其團結友愛、互相扶持之寓意。
茶山公仔主要制作步驟分為練泥、上模、上色。公仔是用泥模印出來的,所以背后是平的,而正面色彩鮮艷,手工也十分精細。俗話說“茶山公仔,要前頭唔顧背底”(茶山公仔,顧前不顧后),一語道出了茶山公仔的特征及其獨特風貌。
近年來,保護單位茶山鎮文化服務中心積極開展茶山公仔非遺課堂工作,積組織傳承人參加省市鎮相關非遺展示活動,并通過開設非遺課程系列活動、非遺編程活動,致力于探索新時期茶山公仔的保護和傳承之路。
2012年,茶山公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同年,制作茶山公仔的老藝人林暖欽師傅被確認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茶山公仔制作基地被公布為東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