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駐茶山“智網工程”片區法官工作室揭牌儀式,在增埗片區智慧網格管理工作站舉行。此舉是“法院+網格”聯動機制的深化,充分發揮網格“人地兩熟”的地緣優勢,最大限度地把社會各類矛盾糾紛、風險隱患,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
“端口”前移 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據了解,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茶山法庭結合茶山鎮本地“智網工程”整合18個村居為4個片區工作站的屬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符合茶山特色的矛盾糾紛化解平臺,分別在增埗片區、中心片區、塘角片區、偉建工業園片區4個片區成立法官工作室。
每個法官工作室配備“1+2+N”人員架構,一名法官搭配審判助理和網格片區片長,加上書記員、網格員等,肩負片區內法治宣傳、源頭預防、糾紛化解、審判輔助等“四大職責”。
茶山法庭法官、增埗片區法官工作室負責人趙志芳介紹,法官工作室采取定期駐點+預約服務的模式,法官除了定期到法官工作室坐班之外,當事人遇到糾紛,可預約法官到就近片區的法官工作室進行處理,或者到其現場進行處理。駐點的法官工作室團隊還會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為片區提供普法宣傳、源頭預防、糾紛化解、訴訟指引等服務。
據了解,“智網工程”片區法官工作室是茶山鎮深化多元共治、強化訴源治理、促進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創新實踐。把法官工作室建在網格片區,旨在將法庭的司法職能與智網中心網格化管理特點有機融合。揭牌當天,增埗片區法官工作室就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成功調解了一個債務糾紛。
趙志芳介紹,被告是茶山本地人,在網上通過借貸平臺向某銀行借款。借款時,福州的一家擔保公司為他提供擔保,借款到期之后,被告沒有按時還款,該擔保公司就替被告向銀行償還了借款。該擔保公司把他對被告的追償權轉讓給了本案的原告,所以原告就起訴被告,對被告進行追償。在茶山法庭書記員、“智網工程”網格員的協同下,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被告當天向原告轉賬支付了剩余的款項。
打破“坐堂辦案”模式法官改“臺上坐”變“實地走”
“智網工程”片區法官工作室的建立,還打破了“坐堂辦案”傳統模式。近日,在茶山法庭干警和片區網格員的努力下,成功調解了一宗租賃合同糾紛,并把簽署調解協議的場所“前移”到涉案的租賃物內。
案情是張某從袁某處承租了一個店鋪用于經營小飯館,由于疫情影響,資金周轉困難,拖欠了近一年的租金,袁某便到法院起訴,要求張某支付租金,并限期搬離租賃物。
法院收到袁某提交的訴訟材料后,聯系租賃物所在片區的網格員協助調解。張某表示,自己并非惡意拖欠租金,已在想辦法籌錢交租,現在經營情況已開始好轉,希望能夠繼續經營。雙方在茶山法庭達成調解方案,袁某同意繼續履行合同,由張某分期支付拖欠的租金。
但是,在工作人員正要草擬調解協議時,張某接到妻子的電話,說店里來了幾桌客人,需要他回去炒菜,為了留住客人,其只能馬上回飯店。工作人員考慮到張某的實際情況,決定“送法上門”,將調解協議拿到張某的飯店,組織雙方現場簽署。張某當場將第一期調解款20000元現金交付給袁某的代理人,餐飲店得以繼續正常經營。一場租賃合同糾紛在“法院+網格”運行機制下成功化解。
茶山“智網工程”增埗片區片長、增埗片區法官工作室助理謝照榮說:“平時在工作遇到的糾紛,大部分都是房租糾紛、工資糾紛、個人糾紛等,有了駐點片區的法官工作室以后,為我們網格員在調解的過程中提供了法律幫助,也可以及時把糾紛解決在網格片區,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筑牢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p>
記者:李綽芝 攝影:陳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