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示:您已進入導航區1,本區域含有7個鏈接,按下Tab鍵瀏覽信息
-
2023-02-23 16:17:07 -
來源: 本網 -
【字體: 大 中 小】 打印 -
分享到:
提示:您已離開導航區1
上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電商平臺經營者在知識產權侵權治理中的“平臺義務”。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下稱《電子商務法》)要求電商平臺經營者承擔起更多的知識產權侵權治理義務,但同時也賦予了其針對錯誤或惡意通知行為進行“主動維權”的權利。本篇我們將重點結合當前各大電商平臺、平臺內經營者遭遇惡意通知后主動發起訴訟維權的司法實踐,探討電商平臺經營者在知識產權侵權治理中的“平臺權利與維權”。 一、“惡意通知”行為的認定 1、關于“錯誤通知”及“惡意通知”的法律規定 二、電子商務經營者針對“惡意通知”的訴訟維權實踐 自《電子商務法》實施至今,針對權利人實施的上述“惡意通知”行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平臺內經營者及電商平臺選擇主動發起訴訟維權。 在“惡意通知”情形下,電商平臺內的經營者作為被投訴的直接主體,因惡意投訴行為所遭受的商品鏈接下架、店鋪屏蔽、店鋪降級降權、商品禁止銷售等平臺處罰,不僅妨礙其經營,更直接影響其經營利潤、商譽積累,使其負擔本不必要的恢復成本。而對平臺而言,雖然投訴對象僅系平臺內的經營者,但大量無法甄別的惡意通知無疑增加了平臺的審查負荷,擾亂了平臺內正常穩定的經營秩序,影響平臺在商家端辛苦建立的信賴與口碑。在品牌權利人發起的訴訟維權中,電商平臺常因未及時履行“通知-刪除”義務被要求承擔平臺責任。而在平臺內經營者發起的惡意投訴不正當競爭維權案件中,經營者又時常以平臺審查失誤、對其店鋪采取處罰措施不當、損害其權益為由,要求平臺承擔責任。該種情況下,平臺可謂腹背受敵,訴累負擔嚴重。因此,我們結合上述司法實踐,為電商平臺及平臺內經營者行使權利,主動發起反制維權進行了訴訟路徑總結建議: [注] : 作者簡介: 趙剛,律師 北京辦公室 合伙人 特別聲明:以上所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見或建議。
![]() 主辦單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東莞市委員會 聯系方式:0769-22113241 0769-22835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