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示:您已進入導航區1,本區域含有7個鏈接,按下Tab鍵瀏覽信息
-
2024-09-04 09:46:14 -
來源: 本網 -
【字體: 大 中 小】 打印 -
分享到:
提示:您已離開導航區1
過去三十年里,中非經濟往來在雙方貿易、發展融資和外國直接投資(FDI)領域不斷深化,促進了非洲國家的發展。非洲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示范區,已成為當今世界響應中方重大倡議主張最主動、最積極的方向。在共同發展戰略引領下,中非合作破浪前行,生機蓬勃。中國連續15年保持非洲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 美國在維持西非等地區的影響力上面臨挑戰。由于包括法國在內的盟國外交失誤或與西非國家的關系破裂,美國在相關國家的地位遭到侵蝕。美非經濟和安全合作受到影響給俄羅斯和中國創造了開展新合作和構建新敘事的契機。例如,在90年代和00年代俄非關系相對疏遠薄弱的基礎上,近年來俄羅斯通過緊密安全和政治聯系以建立在非影響力。 許多非洲國家不再滿足于西方國家傳統的發展援助模式,他們希望獲得更多投資、構建平等的伙伴關系。美國正在推進談判,計劃將《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延期至2041年。該法案向非洲提供貿易特許權,具有明顯的地緣政治意圖。 非洲國家一直在尋求實現國際關系的多元化,旨在減少對傳統全球大國的依賴,同時謹慎避免成為更重大地緣政治爭端的棋子。這種對多元化的渴望體現在非洲與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國際參與者的合作中顯而易見,實現了從西方主導的貿易格局向更加全球化經濟格局的轉變。 冷戰權力斗爭的歷史背景給全球南方帶來毀滅性后果,這使非洲國家對與任何單一權力集團過于緊密地結盟持謹慎態度。非洲國家不愿再次面對冷戰選邊站隊的局面。巴以沖突和俄烏沖突意味著被卷入全球競爭的風險凸顯。被卷入全球競爭不符合非洲國家的利益。西方國家在俄烏沖突爆發后要求選邊站隊和對巴以沖突的有限反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凸顯出非洲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保持自主性和靈活性的必要性。 對于全球南方,特別是非洲國家,不結盟不意味著中立,而是在碎片化的全球秩序中保留自主權和選擇權。不結盟有助于非洲國家與北方、東方和南方國家進行多元化的互動,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并保持強大的話語權。許多非洲國家之所以希望加入金磚國家等組織,不是固有的反西方立場,而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支離破碎的全球秩序越來越凸顯國際關系的交易性質,比任何對憤世嫉俗的價值觀都更能反映當前的地緣政治格局。 如要重建國際關系,全球大國必須建立伙伴關系,重點關注經濟發展、安全合作、氣候變化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共同挑戰。在國際爭端中,被當做代理人的歷史教訓加劇了非洲國家不信任和對這一角色定位的不滿情緒。美國的非洲戰略經常提及中國和俄羅斯,非洲國家必須轉向建立真正的伙伴關系和投資合作。 為了重獲在非洲影響力,全球大國必須根據非洲的自身優勢與非洲國家打交道,而不是利用非洲國家搞對抗。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重獲在非影響力方面面臨重大挑戰,主要是因為信任赤字。信任赤字主要歸咎于美國等西方國家將非洲視為對抗中國和俄羅斯等國戰場的歷史做法。美國等西方國家需要根據非洲自身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與非洲國家開展合作,發展對非伙伴關系,而不是將非洲視為大國博弈的棋子。 非洲國家需要在利益和自主性間謹慎地求取平衡。通過了解和駕馭上述關系,非洲國家可以增強其在國際舞臺上的能動性。非洲國家必須超越地緣政治競爭的簡單框架,重新思考對外戰略,這樣才能實現更加平衡可持續的合作,使所有相關方受益。 平衡全球競爭以實現互惠互利的一個典型例子是“洛比托走廊(Lobito Corridor)” 倡議,該倡議將安哥拉的大西洋口岸與剛果民主共和國、贊比亞的礦區連接起來。該項目由美國開發,后來吸引了中國投資作為補充,表明各國參與的區域協同發展可以為非洲大陸帶來切實的利益,而不是要選擇非此即彼。 該方式展現了非洲國家如何在實現駕馭復雜的地緣政治動態的同時吸引符合其利益的投資。隨著非洲國家越來越多地尋求利用大國相互競爭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非洲大陸開展國際合作和發展的格局正在被重塑。 對非洲國家而言,追求自治不僅是避免結盟,而是戰略性地利用關系來實現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這種方式使國際對非合作更多樣化和更有彈性,使非洲國家能更有效駕馭復雜的全球秩序。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加強非洲在全球大國競爭中的能動性。首先,優先提升非盟等地區組織的能力,以引領非洲大陸發展與全球大國的關系。因此,非盟應在中非合作論壇、美非領導人峰會和俄非峰會等多場涉非國際峰會的浪潮中發揮核心談判作用。如果全球大國不是與整個非洲大陸接觸,而是與非洲某個國家開展雙邊合作,會削弱非洲的集體能動性。通過非盟等區域組織建立統一戰線,非洲國家可以更好地利用集體議價能力,并確保合作與泛非利益保持一致。 其次,非洲國家應努力推動國際伙伴多元化,與全球大國廣泛開展合作,避免過度依賴任何單一行為體。在此過程中,應遵循非洲各國獲得切實利益的原則。這不僅涉及全球大國間的相互對抗;還涉及確立一條標準,即如何將與域外大國(無論任何國家)合作和非洲大陸發展相結合。 最后,發展和經濟增長是非洲的主要杠桿來源。因此,例如通過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等加強非洲國家間互補性的措施,對于加強非洲大陸的能力、話語權和影響力至關重要。 對于全球大國而言,必須轉向建立尊重和解決非洲利益和需求的更為平等的伙伴關系。必須超越大國競爭的視角看待非洲,應專注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關系。在非投資應優先考慮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短期的資源開采。這種方法有助于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的國際體系,確保非洲不僅是國際競爭的戰場,還是塑造其命運的積極參與者。
【原文作者】古斯塔沃·德·卡瓦略 (Gustavo de Carvalho)
【原文出處】南非國際事務研究所
【資料來源】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海外安保信息技術(北京安庫)經貿摩擦預警中心、長三角中小企業海外風險預警中心、ICOVER全球安投研究信息數據庫、安庫風險信息公司
![]() 主辦單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東莞市委員會 聯系方式:0769-22113241 0769-22835965 |